修行最忌諱的是浸泡在一種「沒有感受、也沒有想法」的狀態,在打坐或者用功時把這種舒服的感覺就當作是修行。

佛陀當初剛出家,遍學外道一切禪定,連最極致的三界頂~「非想非非想定」佛陀都在親證之後,發現他的不究竟性,更何況是以下的其他呢?!...經論中經常喝斥「無想定」的過患,正是看到修行人普遍很容易把「什麼都不想」跟「空性」、跟「般若」、跟「涅槃」作連結,甚至劃上等號,而錯認消息、自我暗證。

佛者「覺」也~八正道以「正見」為首,啟示著我們並不是要如「石頭壓草」般,壓制我們的第六意識。反而是要善用「思考、判斷、組織」的能力,先能夠掌握從起點到終點的「道次第」,心中得到一個明白。爾後每走一步,才能步步踏實,而不會有走錯路的後顧之憂。

當我們對某種「舒服無擾的感覺」、對某種「深深戀著的寂靜氛圍」生起愛著不捨時,慢慢地~逐漸地~漸進式地~只要跟「能讓自己達到這種感覺」的其他事情有所違背時,自己很容易就生起排斥感,覺得這些都是在妨礙我修行。

最終普遍的現象就是連自己該作的本份事,都生起一種厭惡感,而只想往寂靜處裡頭鑽,不斷地希望自己能再次得到那種「舒服、無受無想」的滋味,這是學佛者普遍都會經過的一個狀況。

如果能發現、改進,他就只是一個「過程」;如果不斷往感覺裡鑽,追求感覺、追求境界,他肯定就會深深障礙自己「修行的進程、智慧之開發、初心之淨願」。

─── 佛子諦聽 ───

131402609_3458102000891827_6936065922828624939_o.jpg

 


 

回想以前在壇城,一個令我非常嚮往的情境,就是那時喜歡盤腿在坐墊上,微閉眼睛,靜心持咒讓一片混亂的識海漸漸平靜下來。所以這時候的共修總讓我心裡莫名的湧上一股感動,一股難以言喻的法喜。但也隨著日子久了,每當咒音落幕時刻、身影孤落的時候,心中反而有一種停滯不前的自我麻痺和空虛,似乎好像缺少了什麼。後來隨著某種因緣,離開一段時日後,每當覺察自己眷戀「用功又燦爛的日子」時,我常問自己,內心「不斷往感覺裡鑽」強烈的原因是什麼?著意於共修與法會「依附的心」或「所依之境」這件事真的是我的目標嗎?

不!一度感覺與法離得很近,似乎「惟入道場」就可以相應,身心也必然會安住在良好的狀態。回頭來看,那真是一種麻木的錯覺。

呵!其實真正原因在於,法不單只是到廟堂裡去修,而是將體會的教理和實修帶回家,而後確確實實用於紅塵世界,這才學得多呢!你不信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