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佛性及真性等等名相概念,都是從人性的本源清淨自然生成,任何人只要覺知自心真性即能夠與諦理產生真實共鳴,一切都不假外求。哪像有些人稍懂一些佛理,就拿佛法的「相」來添情作解,像不像影片「講麥存車」?

 


 

1.賽跑第二名....

追過第二「名」與追過第二「人」,意義上是有分別的,被耍的是因為語意有其他意思造成認知的混亂。

2.賽跑追過最後一名....

又被耍一次,昏迷指數同上。

3.1000+40+1000+30.....

我所計、我所見,過於主觀,也就是凡事昧於慣性之習氣。

4.黑人和白人....

以佛家來做比方,小乘自度,大乘度人,那麼大小乘合作肯定可以度更多人?答案錯!沒有這回事,一定會先吵架!這就是執著於信仰和立場、以一種執理論、不善思,誤了眾生的根性。

5.啞巴與瞎子....

细细思量確實很累,於是將心智交給了「盲從」。所以自己造作煩惱及惑業,就是從單純的從眾心態開始。

從中可以看清問題的表象及認知自己的偏誤,這其中主要有概念歧義和自己本身習見所造成的謬誤。看起來充滿娛樂效果的思惟,裡頭卻隱藏令人深省、像禪理般的公案。如果能夠「對機自悟」,其實就是法在日常中的體會。

生活隨處多一點真心,佛法處處通!

278946345_2179231245579333_5120133737707440557_n.jpg

278864807_2179231352245989_758590603484952791_n.jpg

278744852_2179231408912650_6814123202124750493_n.jpg

278871555_2179231465579311_2802460789116594063_n.jpg

278778904_2180263952142729_3500190085661032577_n.jpg

 


 

「創意」來自真心誠意。在生活中,它是一種洞悉人心的智慧,也是一種帶來改變之因,它像不像地藏本願經中屢被提及的「聖因」?

如何將心中所沾染的習性,藉由自性開展或創造所生起的愉悅感,融入自心本具的「佛心慧命」,並轉變成源源不絕的善妙緣起?

我想,地藏法門裡「轉增聖因」觀念,佛菩薩教導人們免於再墮輪迴,若以修行與現實的角度來看,即以眾生的自力與佛的他力而為結合,使其有機會接受善法薰修,以及廣積福德因緣,是一種「相對可靠」的創意吧!

 


 

佛法是什麼?不是談玄說空,而是啟悟人心,發願迴向善。

人們每一步都充滿願心和喜樂,是一個體驗、一個信仰,與人、土地,乃至清淨自性的聯繫。

一句『媽祖婆我愛你』能深深觸動人心的微妙處,並且能為未來種下善緣的果實,成就未來一切善法眾,等於佛國一句阿彌陀佛。

了不起!媽祖婆我愛你!

 


 

都已經這樣,我忍心下口嗎?

不!佛法告訴我:『一切眾生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

 


 

孝親報恩不如勸報親恩,知孝順、明因果的子女應該盡可能善用機緣令其趣入佛道,積極從斷惡修善開始,才不會浪費時間或造業而長劫受苦。

別再消極順應世間膚淺之凡情見,應更積極為至親開創出世間之善妙因緣吧!

 


 

佛法最大價值就是認識苦諦。

佛法告訴我,我的苦就是苦。 

我不用去否定它,但我也必須同時知道苦是如何的苦。 

除了如實信解之外,其他還有選擇餘地嗎?

 


 

【無窮之劫枉疲勞】

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中記錄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如來去世後將近五百年時,有一個大阿羅漢,從迦濕彌羅國雲遊教化到娑羅睹邏邑。有一天,他看到一個婆羅門在捶打教訓幼童。阿羅漢問婆羅門道:「為什麼要捶打小孩?」婆羅門說:「我讓他學習《聲明論》,他學不進,學業沒有進步。」阿羅漢聽罷,哈哈笑了起來。老婆羅門說:「出家之人,以慈悲為懷,憐憫萬物,你現在笑什麼?」阿羅漢說:「此話難說,怕說出來你也不會相信。你曾經聽說過波尼仙造《聲明論》,教育後代的事情嗎?」婆羅門說:「他是本城人,後人到現在都還仰慕他的德行,為他設像紀念。」阿羅漢說:「實不相瞞,現在你這個孩子,就是那個仙人轉世。他過去世因記憶力強,玩習世俗典籍,只談論外道異說,不探究佛教真理,精神智慧白白荒廢,以致輪回不息。現在因為過去積累的一絲善根,還得人身,成為你的愛子。然而世俗典籍,只會浪費他的精神,哪裏比得上我如來聖教殊勝不可思議呢?」

「給你講個故事吧,從前,南海之濱有一棵枯樹,五百只蝙蝠住在樹洞裏。一天,一群商人在樹下歇息,當時遇上風大天寒,商人們又餓又冷,于是聚集柴草,在樹下點燃火堆。火燄逐漸旺盛,枯樹也跟著燃燒起來。此時其中一個商人,正在誦念佛經《阿毗達磨藏》,那些蝙蝠雖被火困住,因愛樂商人的誦經之聲,強忍著不飛離枯樹,就這樣全部被燒死了。蝙蝠們後來因聞經功德而獲得轉生成人,他們全都出家修行,由於前世曾聞誦經之聲,所以今世個個聰明睿智,全都證得聖果,成為了世間的無上福田。近來迦膩色迦王和脅尊者召集五百聖賢之士在迦濕彌羅國撰寫《毗婆沙論》,他們就是前世那枯樹中的五百只蝙蝠。我雖不才,也是其中一員。

由此可見得世典和佛法的懸殊之別。現在你可讓你的愛子出家學佛。出家的功德,是任何語言都無法表達的。」

阿羅漢說完這些話,又顯示了種種稀有的神通,忽然就不見了。老婆羅門信心清淨,對阿羅漢贊嘆羨慕不已,將此事遍告鄰里,並允許兒子出家修道,且立即改變信仰,尊崇佛教三寶,同鄉之人皆受其感化,以至於此城越來越多人虔信佛法。

過去生中某部經典的作者,輪回數世,成為了硬著頭皮學習這部著作的學子,且由於學不進而受人「捶訓」。如此極具戲劇性的一幕,真讓人感到訝異與驚嘆。史上類似的公案很多很多,蘇東坡前世乃名震天下的五祖戒和尚,秦檜的前生亦是雁蕩山的高僧,皆因不出輪回而墮落凡塵。

由此等公案可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無始劫輪回中,我們真的是什麼角色都做過。

由於輪回的時間太久太久,一切我們羨慕的角色:富翁、名士、學者、政治家、軍事家、大明星、大修行人等等,我們都做過;而一切我們厭惡的角色:貪官汙吏、壞人流氓、妓女嫖客等等,我們也都做過。觸目所及,可說都是我們過去世的身影,上至玉皇大帝、非想非非想天,下到畜生、地獄,所謂「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古德言「眾生相即是我相,我相亦即是眾生相」,誠哉斯言,看到一切善惡男女眾生,當知皆是我過去輪回之相。

若人真能信此諸事,則心不會企慕富貴、權勢、大修行人等,因為我們都做過,都享受過,都實作品過;也不會對形形色色的惡人惡事,心起厭怒,因為我們也都同樣做過,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心中唯有慚愧,何有資格去評判他人?

太久太久的輪回,如同表演著得不到半點片酬的電影,人人演技高超,情真意切,卻沒有任何趣味與意義。若不念佛,這場戲還將要繼續永遠地無趣味、無意義地延續下去。《無量壽經》云:「無窮生死已,哀哉甚可傷」,善導大師謂之「無窮之劫枉疲勞」。

阿羅漢本是蝙蝠,因聞經功德轉生為人,出家修道,而證聖果,此佛法之不可思議之的證也。《華嚴經》說:「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往昔所以無量劫來流轉受苦,皆因不聞佛法,不修習佛法。

若人能夠遇到淨土法門,便定能夠「遇無空過」。《無量壽經》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此真實之利,便是要截斷吾輩漫漫輪回之路——「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一句彌陀,才一出口,便如同日光萬道,消散此生死之雲。

無窮之劫,生死疲勞,如墜陰雲,迷惑顛倒。日光一出,陰雲自消,名號才舉,輪回自免。

文/釋宗道

引自:中華淨土宗協會/淨土宗雙月刊 102年7月號

53857824_1236689943166806_8443694889761243136_n.jpg

你是否還記得二千五百年前佛陀的誓约?在那個時代,或許我們曾經在三寶面前,心生真正的虔誠心、一種清淨的供養。直至現代,我們因為那麼一丁點「福田」的理由,為自己種下了善因和得遇明師的果報。也就是在這種真心緣起,將造就我們在未來或未來際,也能接受到明師清淨的教法,或更為相應的殊勝法門。

如此深刻的因緣,你我是否還記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