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和諸比丘說:應離邪見,離邪見已,當修正見。若不離邪見者,當作非義,不饒益苦;當修正見,以義饒益,常得安樂。

花錢請人誦經、念佛、拜懺,或是自己誦經、念佛、拜懺,然後功德回向,就可以超度歴代祖先、累劫寃親,可以令其增福增壽、消災免難,甚至可以往生淨土,這是昧於因果、愚於業報的邪見!自己念佛誦經,若不如佛所說修行,尚且不能得如是功德,何況請人誦經念佛而能獲得?!

這就好像:你吃飯,然後再回向給你的父母,你父母可以不吃飯就能飽,可以得到你所吃的食物的營養;你讀書,然後回向給你的小孩,你小孩就能擁有你讀書所獲得的智慧,獲得你從書中明白的道理!你給人錢,請人替你吃藥,請人替你復健,然後讓他把藥效及功效回向給你,你的病就會好,你的身體就會健康;甚至為了快一點好,想要有比較顯著的效果,一次請很多人幫忙,請比較強壯健康的人幫忙,效果就會比較好,身體會比較快復原的想法一樣!

這其實就是不知業,不知報的世間不正見,但卻是現今大多數佛教徒,根深柢固的觀念和堅持相續的行為!

要知業報的法則是:我若不作,不得果報,我若作者,必不失;我若不自作,不從他得,他若不自作,亦不從我得!不用自己修行,不用自己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別人可以代為修行,然後功德回向就可以,這不是佛所說的正見!

舍利弗曾和諸比丘說:如果有人造作不善業,身壞命終也可以生於善處而不受苦的話,世尊終究不會教人斷諸不善法,也不會教人要於佛法中修諸清淨梵行,可以解脫而不受苦!同樣的,如果有人造作善業,身壞命終不生於善處而生於惡處受苦的話,世尊亦不會教人修諸善法,於佛法中修諸清淨梵行!

佛說:若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若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又說: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不應習邪見,增長於世間。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善男子!善女人!善思念之!善思念之!

———釋如正———

 

【功德與迴向的關係】

 

「我若不作,不得果報,我若作者,必不失;我若不自作,不從他得,他若不自作,亦不從我得」

因果的不可替代性,表式如下:

● 我不作 ≠ 果報

   0 × (果報) = 0 

● 我作 = 果報 

   作 × (因) = 果報

● 我不作 ≠ 他得  

   0 × (我作) ≠ 他得

● 他不作 ≠ 我得  

   0 × (他作) ≠ 我得

 

【功德與迴向的關係】

 


 

1.因果法則:因果法則強調每個人的行為(因)決定了他們自己將來的結果(果報)。這意味着一個人所作所為的果報只能由自己承擔,無法通過他人的行為來改變或轉移。

2.功德的概念與自得:功德是由個人行善、修行、積德所獲得的結果。這些善行所帶來的積累和正面結果,根據因果法則,是個人自身的果報,無法直接轉移給他人。

3.迴向的概念與效應:迴向是佛教徒在完成某項善行或修行後,將其功德「回饋」或「祈願」給他人,希望他人能因此受益。這種行為本質上是基於慈悲心,祈求他人得益或解脫。然而,根據因果法則,這樣的迴向本質上是一種祈願,而非確保他人能直接得到自己功德的結果。

● 功德與迴向的關係:無論是否迴向,功德都是個人行為的果報,無法簡單地透過迴向直接轉移給他人。雖然迴向不會改變他人的因果報應,但它是一種善心的表現,可以增強自己的功德,同時為他人祈願幸福,這樣的善願可能間接影響他人,但仍需他人具備相應的因緣才能受益。

● 三者之間的邏輯關係:根據因果法則,迴向本身並不會直接將功德轉移給他人,因為他人沒有創造這個因(善行)。但迴向的意圖與行為本身可以增強個人善心的力量,從而進一步積累功德。然而,最終能否對他人產生影響,取決於他人自身的因緣和業力。

所以最後能推導出結論:在這樣的因果法則下,功德與迴向的關係是一種依據正見而進行的慈悲行為,強調的是善心和願力的表達,而不是因果法則中果報的實質轉移。

 

【功德與迴向的關係】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