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素食者,但對於「五辛」不忌口(不為口感而食)。我發現蔥蒜能促進消化、溫熱腸胃,改善胃的不適情況。所以有時候偶爾也會吃洋蔥炒蛋,藉由洋蔥富含的有機硫化物來通腸化氣。

這問題涉及「執著與戒持」的微妙平衡,特別是對於行者而言,如何看待素食與戒律的關係,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以下多角度的思考,能幫助素食者對「執著」與「戒持」有更全面的理解。

《楞嚴經》中提及五辛(大蒜、小蒜、韭菜、蔥、興渠)會增長慾望與瞋恚,這並非純粹的「禁忌」,而是出於修行層面的考量。五辛含有刺激性成分,可能影響生理與心理狀態,這與現代科學的研究不謀而合。例如,洋蔥和蒜類富含硫化物,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刺激胃液分泌,間接影響身心狀態。然而,重點在於:「五辛是否會影響你的心?」如果一個人吃了五辛後,心念波動增強、煩惱增長,戒除五辛對他來說就是智慧的選擇。但若五辛只是生理上的調節,並未帶來煩惱與染著,那麼「不為口感而食」是否違背修行,就值得更細緻的思考。

● 全素(不含蛋奶、不含五辛)→ 最符合佛教清規,適合追求極致清淨者。

● 蛋奶素(不含五辛)→ 接近素食理念,但仍依賴動物副產品,對於不想完全捨棄蛋奶者是可行的選擇。

● 五辛素(不吃肉但吃五辛)→ 仍然屬於斷殺生、以植物為本的飲食,但根據部分經典,五辛可能影響身心清淨。

● 葷食(食肉)→ 直接涉及殺生,違背慈悲原則,但對未接觸素食理念者來說,是習慣的狀態。

這種層次分類,避免了極端的二分法(非黑即白),讓人理解不同素食選擇的內涵與影響,而非單純以「對錯」來判斷。所以行者應該依自己的發心與修行程度來選擇,而非一味執著於「形式上的純粹」。若因素食選擇而生起分別心(如覺得「吃五辛的人不清淨」或「吃全素的人太極端」),這本身便是一種執著,違背了修行的初衷。

那麼在修行中,如何看待「戒持」與「執著」的關係?

過於執著「絕對戒律」可能會生起分別心,甚至生起「我持戒、他不持戒」的優越感,導致心生慢心,反而與修行的「無我」相違。反之,若完全不在意戒律,則容易讓習氣增強,進而影響身心清淨,失去修行的助力。這種迷思狀態,我們可以用「中道」的方式來釐清:

持戒是「方法」,不是「目的」: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意,是為了讓修行者遠離煩惱,而不是為了強加束縛。

是否產生貪著,才是關鍵:假如食用五辛只是基於身體健康的需求,而沒有執著於其味道與刺激,那麼這種行為與修行的衝突相對較小。

觀察自己的身心變化:假如發現五辛對修行有所影響,則可考慮逐漸減少,這是一種順應因緣、不過度逼迫自己的方式。

真正的修行,不是只在「吃什麼」上用功,而是在「如何用心」上深入。換句話說,如果你的身體狀況需要藉由蔥蒜來調理,且不因此生起貪戀或瞋怒,那麼這就不該視為染污。修行的關鍵不是「什麼東西進入嘴裡」,而是「什麼觀念影響內心」。例如有人嚴格持守戒律,但內心充滿驕慢、分別、批判,那麼形式上的清淨並未帶來真正的心靈清淨。相反,若有人雖偶食五辛,卻能心存正念、無貪無瞋,這或許比單純的素食清規更重要。因此,真正的持戒,不是來自恐懼,而是來自理解。如果「戒五辛」成為一種恐懼心理(例如害怕惡鬼舔唇而不敢吃),這其實與修行的解脫精神相違。其實,戒律的目的,不是增加枷鎖,而是幫助我們活得更自由、更清淨。當我們能夠不為「戒律的條文」所困,而是以智慧觀察其背後的意義,並且在「不執著」的前提下合理調整,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修行的關鍵在於不過度執著於「外在戒律」,也不隨意放縱自己,這樣的修行才能長久。隨順身心狀態,逐步調整,如果發現五辛確實影響修行,就順勢調整,而不是用壓抑的方式強行戒除。

素食的選擇是修行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重點在於是否能讓自己的心更趨向平靜與清淨。

這樣的理解,能讓素食者在持戒的過程中,不會因為「戒得不夠清淨」而生起自責,也不會因為「覺得麻煩」而放棄修行,而是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中道之路」。

 

【真心為用】雜談

 


 

 

【真心為用】雜談

 

【真心為用】雜談

 

【真心為用】雜談

 

【真心為用】雜談

 

我們凡夫常以國家意識、基本立場本身來解讀歷史人物,勢必會有善惡對錯的問題。然而他們的信念、忠誠、犧牲,都不是單純的善惡評價,而是依循他們當下的因緣業力而成就的表現。

如果以佛法的視角來看,這些烈士之所以能夠「不為私情所擾」,是因為他們的心堅定不移,毫不動搖地投入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這樣的精神本身可以說是一種「真心為用」的展現,因為他們的心念是純粹的、無所雜染的,至少對他們自己而言,是無怨無悔的選擇。但同時,他們的信念仍然受限於時代背景、因緣果報,因此我們無法用「究竟對錯」來衡量,而只能說他們的心識依自身的業力推動,展現了某種不可逆轉的力量。這種「非關對錯,唯業所感」確實能讓我們超越狹隘的歷史評價,轉而理解他們內心的真誠與堅定。

這樣的體認方式,正與「中道觀」相應,因為它不落入「執著善惡」或「全盤否定」的二元對立,而是直指心性的展現,讓我們能夠更客觀地理解過去的人事。

 


 

 

空性,並非斷滅,而是無自性、無固定形態的開放性與可能性。正因為一切現象皆無固定本質,所以才能隨因緣而展現出種種善妙的行動。這位空服員的善行,並非出自固定的「我」或「我的善心」,而是因應當下因緣,自然流露的慈悲與智慧。

老先生的失禁,原本是一種因緣所成的困境,而其他乘客的厭惡與疏離,也是因緣所生的反應。然而,這位空服員並未執著於眼前的表相,亦未落入厭離與嫌惡,而是從無自性的空性中,展現了關懷與行動。她沒有計較自己的得失,亦未因眾人的冷漠而退縮,而是在這一片無常變遷的世界中,讓自己成為帶來溫暖與安心的因緣。

這正是「空性不礙因果」的體現——因為無固定自性,所以她的心能夠靈活地因緣和合,生起智慧與慈悲的行動;因為明白一切無常變遷,她選擇成為他人旅途中的美好回憶,而非遺憾。

這樣的行動,不是刻意造作,也不是為了獲得讚美,而是來自「無我無妄的真心」,從本然清淨的空性之中,自然流露出的善巧與悲心。這份善行,無論是為老先生擦拭身體,或是為老奶奶留下機餐,都是當下緣起的最佳回應,亦是一種無執著的布施——無施者,無受者,無所施,卻利益一切眾生。這正是「真心為用」在空性中的展現——不落兩邊,不求自我成就,只在當下因緣中,化為照亮他人的光芒。

若執著於「有」,則可能認為這位空服員是在犧牲自己、幫助他人;若執著於「空」,則可能認為這一切不過是無自性的幻相,無需多加理會。但她既不執有,也不執空,而是順應因緣,讓無我的慈悲與智慧自然展現,這正是中道的實踐——「不墮有無,無礙妙行」。

這樣的心態與行動,不但利益當下的人,亦是在累積無量福慧,因為這樣的善行不帶染著,不求回報,自然成為廣大利益眾生的因緣。

這也讓人想起《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精神——隨處皆可學習佛法,隨處皆可修行菩薩行。這位空服員以航班為道場,以旅客為有情,任運地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無所求而自成圓滿,這不正是現代社會中最鮮活的佛法實踐嗎?

佛法從來不只是空談理論,而是活生生地展現在日常生活之中。當我們明白「空性」並非虛無,而是充滿無限可能時,我們便能在每一個當下成為他人的助緣,讓這世間多一分光明與溫暖。

 

【真心為用】雜談

 

從諸法現象能讓我們看到了空性與因果之間的深刻聯繫,也能啟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隨緣而行,展現智慧與慈悲。

讓我頗為感慨的是,真正的佛法,不是背誦經文的詞句,而是能夠活在日常、利益眾生的智慧與慈悲。很多學佛人容易執著於「佛言佛語」,卻忽略了真正的關鍵「佛法不是拿來裝飾語言的,而是要用來轉化生命、利益眾生的。」如果佛法不能帶來智慧、不能讓人發自內心地感受到溫暖及力量,那麼再多的佛學理論,也不過是空談。  

就像這位空服員的故事,她沒有說一句「四無量心」或「六度波羅蜜」,卻把「慈悲喜捨」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都活生生地展現出來,讓人感受到真正的佛法味。這才是眾生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理論,而是能夠溫暖人心、啟發善念的真實行動。 

正如《法華經》所說:「隨所應度者,為說種種法。」真正的善知識,不是只講高深佛理,而是能夠用最適合的方式,讓不同根器的眾生都能受益。  

眾生渴望的不是晦澀難懂的道理,而是能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法味」——那種能讓人心安、能讓人願意向善、能讓人感受到佛法就在身邊的味道。  

所以,讓我們不只是學佛法,更要讓佛法「成為自己」,讓真心為用,讓眾生從我們身上感受到佛法的美好。這樣,佛法才能真正興盛,才能真正利益無量眾生!

 

【真心為用】雜談

 

我的認知裡,空性並非遙不可及的玄學,也非抽象的信仰,而是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每一個呼吸、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動之中.....

空性體現在萬物之中

對於世間的一切,無論是高山流水,還是風吹花落,皆無固定不變的本質。山川因地殼運動而生滅,流水因時節而改道,草木因四時而枯榮,萬物都在無常變遷中展現其獨特的存在。這一切皆無自性,皆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無一物能單獨成立,也無一物能永恆不變。這正是空性的體現。

空性體現在有情眾生之中

眾生有情,皆因業緣所生,心識無常變化,當下的一念即成來世的因。人之所以有情,不是因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而是因為無數因緣聚合,才有當下的身心。然而,這身心亦無固定本質,思想、情感、行為皆隨境轉變,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自我」。因此,真正的自由,不是固守一個「我」,而是體悟空性後的自在——不被過去束縛,不被未來恐懼,於當下隨緣起用,展現無限的可能性。

空性體現在無情之中

所謂無情,即是草木山石、日月星辰,雖無知覺,然亦因緣而成。它們不因自己是何物而自喜,亦不因自己非何物而自悲。花開花落,無有執著;江河奔流,不問去處。世間的一切,若能如是任運,則萬法共生,不相障礙。這正是《華嚴經》描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空性的體現——無私、無礙、無偏的真理

空性,是一切法的本質,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不可執取,亦無所遮障。它不僅是一種哲學思辨的概念,更是萬法運行的真相,是諸法共存共榮的基礎。正因為一切無自性,才不會有偏私,不會有執著,不會有永恆的對立。一棵樹不會拒絕任何生物來歇息,一條河流不會因某個生物飲水而有所保留,陽光普照萬物,不論是大地之草還是深山之木,皆能等量承受。這種「不執著、不分別、不偏愛」的特質,正是空性的展現。

空性不礙因果,不礙妙用

有人誤以為空性即是無意義、無作為,然而,正因為一切無自性,所以才有無限可能。這位空服員的善行,不是基於執著於某種「自我形象」,而是因緣聚合下自然流露的悲智。這樣的行動,不是來自於「我應該行善」的概念,而是因為真正理解空性,所以不執著於自己的得失,亦不被環境所限,而能順應當下,讓慈悲與智慧無礙展現。這正是《中論》所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真心為用】雜談

 

空性不否定現象界,反而使現象界得以無礙運行。正因為空性,才能有萬物的變化;正因為空性,才能有生命的成長;正因為空性,才能讓善行不受束縛,自然流露。空性是眾生共存的基礎,也是成佛的無上智慧。當我們體悟空性,便不再執著於個人的得失榮辱,而能如虛空般包容萬有,亦能如光明般遍照世間,利益一切有情無情。

這就是空性的偉大——它不屬於任何人,卻給予萬物生存的機會;它無形無相,卻能成就了一切妙行。

 

 

記得年幼時候,我父親在樹林酒廠上班,有時會帶著釀紅露酒剩下的紅麴回家做醃漬肉,而我特別喜歡紅糟肉。那鹹香外皮的滋味,總讓人一口接一口,回味無窮。如今,長年素食的我,再回想當年那份「美味」,不禁生起另一層感受――這份讓人迷戀的口感,究竟是什麼?  

(我選擇素食不是因為健康,而是因為我相信因果。)

影片中「好吃」的感受,讓我開始省思,一口食物的美味,究竟建立在什麼基礎上?是繁複的醃製手法?是恰到好處的炸功?還是,另一個生命的犧牲?這份「好吃」,並非絕對的存在,而是因緣和合的結果。當我逐漸理解這一點,心境也隨之轉變――我不再只是「享受」,而開始「感受」,開始去體會食物背後的故事,去傾聽那些無法言語的生命。  

這便是空性在共情中的展現。空性,並非虛無,而是讓我看清事物的真相,不再被習性與執著束縛。這當中並非刻意壓抑對食物的渴望,而是透過感同身受,擴大更寬廣的視野——當我放下對某種味道的執著,我的心反而更清晰,更自由。能理解眾生的苦,也能在這份理解中,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選擇。  

有人或許會問:「難道我不能享受美味肉食嗎?」當然可以,然而若我從更深的角度去看,就會發現――真正的滿足,不來自舌尖的瞬間快樂,而是來自內心的清淨與安穩。當我放下舊有的習性,選擇素食,我並未失去什麼,反而獲得了一份更深的自在――因為我知道,這樣的選擇,不僅讓自己安心,也減少了有情生的一分苦。

 

【真心為用】雜談

  

這就是空性的妙用――它讓我不執著於過去的記憶,也不抗拒當下的變化,而是以開放的心,讓每個當下都成為善的因緣。這份感同身受,不是盲目的情感投入,而是透過空性的理解,讓我真正看見自己與眾生的關聯,並在這份理解中,選擇成就更好的未來。

空性的奧妙就在於此:它讓我們理解「自己」與「眾生」並無本質區別,因而能夠在因緣之中,生起最適當的回應――這便是「空性不礙慈悲,慈悲不離空性」。

 

【真心為用】雜談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