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發心菩薩煩惱未斷一品一分,在日日夜夜都要與煩惱共處共眠的歲月裡,最重要的是先學會如何「不隨」。縱然眼前還擺脫不了你,但是至少你騙不了我、我不再受你擺佈。

經論中提到,
要能夠「不隨煩惱」,
最主要的要靠「正思惟」。
要能夠「遠離」,
一定要從「知道過患」下手。

就像不管有沒有學佛,每個人其實都在用他的人生,一點一滴去親身體驗煩惱的過患滋味。就像大便一樣,絕對找不到「香的」;煩惱的本質,不會因為知不知道、不會因為有沒有學佛而改變。既然煩惱本身帶有虛妄性、苦性、讓眾生有逼迫、求不得的性質,那麼無論我們企圖用什麼來包裝煩惱,他永遠也不會是「快樂的」。

因此,無論早知道晚知道、早修晚修...還是「遲早要修」。有的人只要一沾到嘴邊就知道苦,有的人可能要走很多冤枉路、一直要到吃很多很多苦頭之後,才「真知苦」。無論早知晚知...還是「遲早要知」,煩惱不會因為我們不知、不修,而有所改變。

如果明白這道理,那麼便知道:每一位眾生都有他的啟悟因緣、得度時節。每一個眾生,都有一篇「深度生命樂章」,都值得我們尊重、禮敬。所走過的每一段路,都不會白費。

既然早修晚修,遲早要修;早知晚知,遲早會知。那麼,有智之人,不想多走冤枉路的人就會知道,「修」沒有分先後,把握當下每一個因緣來修,便是「真修」。「知」沒有分先後,藉著當下每一個機會正思惟、不隨煩惱,便是「正知」。

生命之旅,其實沒有「要或不要」的問題,也無需太多「瞻前顧後」的疑慮。回到最單純的感受,細細地品味過去發生的一切,靜靜聆聽內心的聲音。便知:早一步知、早一步修,便能少受一點苦、少走一段冤枉路...

—— 佛子諦聽 ——

40082784_1778030145565696_1408154102289924096_n.jpg

 


 

有些人接觸佛法後對於佛法本來不該有什麼問題,但由於我們很容易隨心識的想像和執取而起先入為主觀念,形成一些錯誤的解讀與認知,往往會造成知見上的潛在矛盾和苦惱。而這些痛苦和煩惱之根源都來自於錯誤顛倒的內外境,內境是指心中落入妄見之過患外境則是環境中的是是非非。其中面對外境,「不隨煩惱」的內心概念,的確會讓學佛人感覺很有理想性,意謂「不隨」便可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做個不沾鍋學佛人,認為自己所堅持才是正確的。

然而,那些「不隨」的人究竟在迴避什麼?如果仔細推敲,不難發現「不隨」實際上是在壓抑自己心中的聲音,只是讓自己落入不思考的鄉愿陷阱裡;而修學過程中太過於理想化的所執之境,也會讓自他二利的菩薩行,失去了實際修行的意義。可見有些人還停留在一知半解的認知上,很多看法也許背離佛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思惟 反省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