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與轉機

現今佛門問題叢生,除了亂相本身之外,更強的滲透力在於有心人士對亂相的「解讀」。就像喜歡利用社會事件,把他放大,然後用自己的方式解讀,試圖誤導社會大眾,以達成其背後的目的般,如出一轍。這種力量,有時候是比亂相本身更加要不得的。

如同近來藉著性侵事件將原因導向「男尊女卑」,將矛頭指向「佛制戒律」。甚至認為式叉摩那二年學法女只是為了驗身(避免有懷孕不自知,而誤出家,後導致俗人譏嫌),不符合時代因緣。而將佛陀制定的戒律一再地導向只是為了迎合當初印度的風俗,如果沿襲承用,只會是陋習流弊...

佛制戒律的本身,與現今普徧的問題,其實根本沒有直接關係。而是有心之人私心解讀以滿足個人發展,以及作為不願意老實持守戒律的托免牌。

佛陀為道俗二眾善巧安立七眾次序(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次序,各身份也有他的規矩與修學內容,在家人也是如此。如果要以不符合時代需求,而妄想廢掉式叉摩那,那麼未來的某一天,是不是也可以說:在家也可以修行證果,那何必要出家人?...最終,口裡所謂的「平權」、所謂的「跟上時代」,其實是在破壞戒律、破壞三寶的安立。

說到底,問題還是出在於「戒律不振」。戒法中規定比丘不得與比丘尼在隱閉處坐在一起,縱然在露天空間,比丘也不可單獨與女人坐在一起。類似這種防護男女的微細戒處處都是,不但防威儀,更防六根。如果本身有從「微細戒」防護,又如何能夠犯到「根本重戒」呢?

說穿了,小戒不持,大戒必犯!

又者,戒律本來就規定男女不得共住,男眾不可剃度女眾。縱然比丘尼依止比丘,也是戒法上的依止。既然連單獨在密閉空間共坐都不行,又何來「被逼就範」的事情?!如果自己對於「止持的輕重戒法」都有在注意,如果清楚律藏中的「依止本意」與「男女之間的分際」,縱然對方以師長名義恫嚇,自己也不可能那麼輕易繳械。因為一個時時憶念戒體的人,隨時都在守護戒律。犯戒起源於自己率先妄動、隨順,而非境界的問題。

歸納起來,問題在於自己沒有把「持戒」當作一回事,當作一樁「本份事」!無論經律論處處都可見到,佛陀所建立的僧俗體制,是我們攝修的根本,是「聖道本基」。如果強要把問題都牽拖到佛制戒律,說這類話的人,本身就先站不住腳,除非他不屬於七眾弟子。當戒法被穿著袈裟的人,無論是犯戒者本身,或者借題發揮的曲解者,從根本上破壞時,這意味著整個三寶的釜底抽薪。

戒定慧三學,本身是一條聖道之路。如果不願意老實持戒,我們可以找到千千萬萬個理由來說服自己、迎合別人。相反的,發真實心、有真正皈依三寶的人,只須一念淨信,自然從善如流,老實信受,毋須矯情。

對亂相的詮釋,關乎是否看到問題的根源。而我們到底是藉著亂相幫助眾生,讓更多人知道「戒律之於時代」的重要性?還是讓亂更亂、甚至從根本破壞殆盡呢?!

─── 佛子諦聽 ───

39990197_1773773512658026_6437931160935858176_n.jpg

 


 

回想起自己以前的修學道場,有時法事結束後比丘師父都會回到男眾廂房之內廳或是內側之寮房休息。如果有要事必須與師父商討,通常我的做法,都是先在廂房外敲門並同時禮貌性呼喚,然後經應許後再進入,我認為這是佛門中僧俗相處最基本的禮儀。但是後來不該發生的遺憾事還是發生了!原因就是有些僧俗弟子漠視「微細戒」之防護的重要性與影響性,任其逾越了男女互動之分際和應該謹守的規範,甚而涉及「隱閉處」的底線,致使佛門中很重要的律儀和規矩亂了分寸也受到不小衝擊。其中最易遭受譏嫌的,莫過於女在家人和比丘尼為了代勞務,費心打理比丘師父的日常生活所需,以致隨意獨自進出廂房、閒談私語、共座共行、共入隱室等等,這一切都是因為做事不知拿捏分寸,不懂得「避嫌」之開始,而觸動違逆因緣才導致問題加速惡化。

唉!微細戒沒辦法做到,誰人告訴我不會有男女境界的問題?多年後我依舊非常感嘆....

佛制,必有其道理。身為佛弟子的我,願意依正法盡本份,生生世世依教奉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懺悔 欲望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