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與逍遙難以分離】

 

【自律與逍遙難以分離】

 

空曠的停車場,周邊有蒼綠的林蔭遮蔽,樹梢間透出清爽陽光,讓人聯想到莊子「逍遙」境界的自由與無拘無束。「逍遙」的境界在莊子的哲學中,意味著在矛盾中尋找到一種自如的態度。莊子並不主張逃避矛盾,而是在矛盾中找到一種超越的智慧,讓我們在「有」與「無」的對立中,感受到更深層次的統一。這種統一並非強加於事物之上,而是從對事物本質的觀晰中自然流露之「自律」

這不禁讓我思索,「自律」難道不正是自我修養、自我約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與自我完善的過程,以至達到至善至誠的內外合一之境嗎?由此產生的安定感與自由感,釋放了所有的矛盾與差異,達成思想上的絕對和諧,也即進入了「逍遙」的境界。如此看來,「自律」與「逍遙」之間的難以分離,若融入佛法的觀點中,同樣地,「戒律」是否也能使人達到「安和」的境界?

● 莊子 ⮕ 自律 ⮕ 逍遙

莊子表法

內: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外:逍遙、自在的生活

自律則能逍遙

● 學佛人 ⮕ 戒律 ⮕ 安和

佛教表法

內:解脫、涅槃的境界

外:安然、和諧的生活

戒律則能安和

莊子哲學中的「逍遙」概念,以及佛法中的「戒律」對修行者的影響,從表面看來,「自律」和「逍遙」似乎是相互對立的,因為自律通常被視為一種自我約束,而逍遙則象徵著一種自由的狀態。然而,當我們深入探討兩者的本質時,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實際上存在著一種難以分離的關係。

1.莊子哲學中的「自律」與「逍遙」

在莊子的哲學中,「逍遙」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一種內在的和諧與超脫。這種境界是超越了世俗的束縛和內心的執著,達到了一種無所不在的自在和安然。因此,要達到「逍遙」的境界,需要內在的自律,即對自我、對世界的深刻認識與反思。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心靈的自由,而這種自由是通過不斷地自我修養、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而逐漸達成的。

「自律」是通往「逍遙」的必要途徑,因為自律幫助個體擺脫內心的束縛與執著,從而達到內在的安定和平衡。這種安定感進一步轉化為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即莊子所說的「逍遙」境界。在這種境界中,矛盾和差異都被超越,思想達到一種絕對的和諧,內外無間,心靈無拘無束。

2.佛法中的「戒律」與「安和」

在佛法中,「戒律」是修行的基礎,它為修行者提供了一種自律的框架,使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和正行。表面上看,戒律似乎是一種限制,然而,這種限制實際上是為了讓修行者能夠超越自我和外界的干擾,進而達到內心的安然與和諧。

戒律的目的不是束縛,而是引導修行者走向心靈的自由。當修行者按照戒律行事時,他們逐漸擺脫了內心的煩惱和困惑,進而達到心境的安寧與平和。並能促進與他人、與世界的和諧共處。這種和諧正是佛法中所追求的「涅槃」或「解脫」的狀態,它與莊子的理念「絕對自由」有異曲同工之妙。

3.為什麼「自律」與「逍遙」難以分離?

從莊子的角度來看,自律使人能夠超越內在和外在的束縛,進入一種無拘無束的境界,即「逍遙」。而在佛法中,戒律讓修行者能夠超越煩惱,達到心靈的清明與自在。因此,自律和逍遙、戒律和安和之間的關係在於,自律與戒律都是通往精神自由與內心安寧的必經之路。正是這種自律,使得內心不再受制於外界的影響,從而達到真正的自由和安然。

總結來說,自律與戒律並不是對自由的束縛,而是通往自由的道路。莊子的「逍遙」境界和佛法中的安然自在,都需要通過自律或戒律來實現,因為只有通過內心的修養和約束,才能真正解放心靈,達到真正的和諧與自由。這正是為什麼「自律」與「逍遙」在莊子思想中難以分離,為什麼「戒律」又能讓修行者能帶來安然和諧的根本原因。

 

【自律與逍遙難以分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