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佛子,當善思惟:
一切諸佛.依幻力而示現,一切菩薩.依幻力而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一切外道.依幻力而昏迷,一切眾生.依幻力而生死。
若夫
天宮淨土.依幻力而建立,瓊林寶樹.依幻力而敷榮,鐵牀銅柱.依幻力而施設,鑊湯罏炭.依幻力而沸騰,鱗甲羽毛.依幻力而飛潛,蠢蝡蛸翹.依幻力而動息。
以極
三世諸佛之所證、六代祖師之所傳,總不出此「幻網」,禪人安得而逃之耶?!
汝試諦思:
何因而落生死?何因而入母胎?何因而汩沒愛纏?何因而願出沈淪?何因而發足超方?何因而參訪知識?何因而履名山.登福地、穿叢林.入保社、今年而南海、明年而五臺、後年而峨眉?
汝將遍歷寰中縱經塵劫,窮盡十方微塵國土,承事十方諸大知識,總皆不出「幻化門頭」,非究竟真實處也!
然雖如是,喚作迷頭認影,不訪就路還家。
苟能一步踏斷幻結,則無邊幻網.一時頓裂,無涯幻海.一時頓枯,無量幻業.一時頓消,無邊幻行.一時頓得,無量幻生.一時頓度,此則是名「以幻修幻」,所謂「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者也。
其或未然,則縱經三生六十劫,以文殊為父、觀音為母、普賢為師,而欲恃此親因,以求出生死事,遠之遠矣...
汝諦思惟,其無謂我為幻化人,非真實語也,參!參!
恭錄《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二
───佛子諦聽───
「人能痛念生死事大,覷破一切世情,若順若逆,總虛妄不實,過眼便是空花。」
這些年來,蕅益大師的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盤旋不去,內心卻不斷地思索,如何把世間一切現象和事物看得清楚?什麼是虛幻?什麼是真實?為什麼我不知不覺呢?
雖然祖師大德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世間的實相是不真實的,只是虛幻。但雖說世間虛幻,可是活著的每一刻卻如此真實,充滿了無可避免的五欲六塵之苦樂,在世間有誰活著不是一場又一場的虛實交錯呢?
想想自己和許多學佛人一樣,對於「虛幻」的教義和術語,也都朗朗上口,卻也相對麻木無動於衷,很少換一種態度(念頭注入覺知),再徹底的觀察它───將虛幻這個記號存放在心裡,抓住裡面的概念,去覺知它、分析它───於是我判斷它是不斷變化,不會永遠存在的;從世間一切事物、一切現象,我判斷它是一念緣生,一念緣滅;眼前所如理觀察的,我不必把它否定、拋棄,然後我把它帶回日常生活之中。
當下,如果沒有其他的懷疑或妄想執著,這個世界確實「看起來像虛幻」、「感覺起來像虛幻」、「用起來像虛幻」。儘管如此現實與虛幻交織的世界,但又是如何看待這世界?跟人們主觀認知的世界是一樣的嗎?當然不一樣,所以祖師大德才告訴我們「以幻修幻」!
面對現實的迷離幻境,學佛人不能光說世間都是幻化假象,或者認為世間相皆妄,卻拿不出辦法,一點意義都沒有。然而,較為務實的作法是讓「現實」依然是目標,而且在心念上回歸「真心為用」的修觀目標,即現實中真假虛實與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讓自己「息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