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不會有不歡喜心即是修忍辱,而非瞋心起故不應理之造作。

忍辱與瞋心不一定有因果對應關係,與忍辱真正有因果聯繫應該是「清淨三業」。

其實影片中表法就是「忍辱行」,能給予人啟發,令人安穩,不是以抽象精神為表法的忍受的能力。

從這裡頭可以看出:意識否定的「不」和意根作意所生「忍」,一個是無住生心,另一個是觸境生心。

佛家的「否定性思維」是以觀察一切法、分析己心、遣除分別念為基本觀點,此正是佛家中觀派的核心思想與修持方法。修中觀(不斷自我否定)就是自我觀念之批判與反省,也就是在聞思修過程中檢視自己過患。

常見佛經重要的概念:「非」這個字,尤其是金剛經所透露的否定性思維,可以串聯、貫通諸法真理。比方說,聽到人家描述某女子不美,而我們就會用自以為是的偏見去認定那位女子長相一定很醜。也就是當我們內心閃過「不美」想法、念頭、感受、思維,馬上逆向聯想到相反的執取之相。如果「不美」是用否定來堵死不斷分別或多餘想法,等同金剛經「非」實性義,那麼金剛經ㄧ再提起「A 即非A 是名A」觀修原理,若當下無法順著經義之脈絡來止息妄識,那麼隨之而起作意就會沒完沒了陷入不究竟循環....

佛法最可貴、最真實就是這種表法!

2eaead95ce2b4b25215e748c820a3909.jpg

 


 

 

呵!青蛙三昧,相似境界。

它雖然是一種造作,可能是善境界,也可能是惡境界。即使見不到「究竟法」但可以依著「概念法」深入參思與體會,重點再於能否知道什麼是該求的、值得求的,什麼是不該求的、不值得求的?

對於這一切事物和現象,能觀察辨別其如理非理,作出善巧理解、揀擇真偽,本身就是一種訓練自己實踐如理作意的方法,這時候身心所表現出來的相貌,其實就是一種息妄、安住的止觀相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