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金剛上師有哪些類型?

答:有和善的上師、博學的上師、戒律清淨的上師,有以上三者都具備的上師;有隱藏著的上師、愛炫耀的上師、事業廣大的上師,也有傳統的學院化的上師,等等。

但是,從嚴格的精神性立場來講,上師是件絕對個人的事情。你必須找到自己的上師,這與他的學曆、級別、膚色、身材無關,只是一個教給你解脫之道的人,他關心你的解脫,有勇氣告訴你你需要聽的,而不只是你想聽的。

問:有的金剛上師在示現上像是沒有任何執著的瘋狂瑜伽士,我們如何分辨這是具德上師的示現,還是不如法的做法?

答:非常難,真的太難了。我們有責任要考驗這些上師。即使沒有完美的測試,你也可以用些常識。如果一個上師行爲癫狂做事離譜,你或許可以嘗試對他同樣地癫狂離譜。如果他真的不爲此生氣,也沒有因此過多地改變價值取向、行爲和思考方式,那麽或許他並不壞。你可以用他的方法來考驗他。他可能會辱罵你或者忽略你,那麽你也同樣的對他,看他是否會生氣或者難堪。

這需要很大勇氣,但在你接受他做上師前,先這樣測試一番是很好的。而大多數人沒有耐心做這樣的測試,他們通常急切而匆促地做出一位上師持守三昧耶戒的結論,這樣總是有點不夠的。

這種測試通常得花很長時間,事實上需要好多年。真正重要的是,觀察這位上師對世俗生活有多大興趣,觀察他對自己以及學生們的精神價值有多大關注。

有很多上師行爲上政治正確,道德上也很完美,但他們可能執著于人們的看法。如果上師太過執著于人們的看法,意味著他們只對形象和外表感興趣。所以這是種欺騙,但卻能起作用,因爲人們就是只對外表感興趣。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啊,我的上師真好,他總是笑眯眯的。”但從未聽到有人說:“啊,我的上師真好,他總是皺著眉頭責備我。”

創巴仁波切的學生們對他非常虔誠,這一點我很欽佩。因爲一般說來,他不是那種行爲最完美的人。這些學生——特別是西方學生——一點兒也不傻,他們都非常聰明。他們不僅在創巴仁波切活著的時候對他非常虔敬,而且在他圓寂後,他們的虔誠心依然持續。在我看來,這表明創巴仁波切是一位值得依止的上師,而這些學生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有些老師非常和善,有著僧人的莊嚴相貌,也有行爲端正的優秀弟子,但他們從未被考驗過,弟子們的虔誠心也未被考驗過。所以我不知道。只有當一個上師經受處境和因緣的考驗時,我們才能分辨他或她是好還是不好。

問: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那些瘋狂的瑜伽士的做法,並對之生起信心?例如帝諾巴吃活魚等等,還有很多古代和現代的例子。

答:如果尋找和選擇上師只爲追求解脫、證悟真理,那麽其他的事就比較簡單了,也不那麽重要。但如果你是爲了追求自我滿足,想成爲重要機構的一部分,或成爲一位重要上師的弟子,那麽你就會開始以上師的行爲和外表來做判斷。所以動機非常重要。

所以,一旦有了正確的動機,甚至在尋找上師的過程中也是如此,那麽在這個動機的基礎上,你可以應用分析上師的方法。如果自己的常識讓你確信這是位偉大的老師,那麽不動搖的信心就會逐漸慢慢成長起來。

通常來說,重要的是,對“一切都是我們的投射,一切都是我們的心”這一點有堅定的認識。舉個例子,當一個男孩迷戀一個女孩,他會把她看成整個世界最美麗、最具吸引力、最值得渴求的對象,這就是一種投射。當然,同樣還是這個女孩,當這個男孩和她結婚很多年以後,不再那麽喜愛她的時候,就會看到各種過患。這證明一切都只是心的投射。

對“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這一點有堅定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淨觀,因爲即使上師也像所有其他的事物一樣,是你自己的投射。所以當你把上師看成一個完美的人,那是你的投射。當你開始看到上師在犯錯誤,那也是你的投射。所以,有了“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這樣的覺知,我會說百分之八十五的淨觀修行已經完成了。

宗薩蔣揚欽哲粉絲《八萬四千問》

273824690_2448579898618094_6353394697321709175_n.jpg

上師的任何一微細心行,並不能讓你更接近真理;「上師」只有在當下理全明與事清淨時候才算數!

表象迷惑免不了,但在矛盾情況下「視師如佛」就沒梗了嗎?即便所學不多,也不要輕視自己「批判性思維」的如理心性。

 


 

佛法不是迷信,但要防止佛法被迷信化,一定要從自心學起,破除以「專家」、「權威」為信仰的一種盲目崇拜。對於那些不現實、不符合邏輯、站不住脚的信念與言行,佛弟子必須做「反省式思考」並加以撥正才是!

 


 

言下之意,從凡事而入理者,是不是需要正確的實踐?

那麼,對於一件事情,你說它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所依據和證明是什麼?

別只找經論中現成的答案,其實越是實修越是需要覺照自性,問問自己做的是什麼事?把事情做對了嗎?真的發揮自己的本性良能?

 


 

真為生死學佛,還有什麼空話好說?唯能斷習氣者!

慎獨自守 + 省察習氣 = 修行;修行 + 發心 = 佛行

佛行怎麼學,佛行怎麼做?又回到最初的起點「察過去習」。佛法之見地、工夫、行願等等,並不是不著邊際的空話或玩弄佛學文字遊戲,而是有沒有辦法永斷習氣?我習氣還存在,所以必須察驗己念,確保「這就是真實的我」!

古德云「佛法再真,總比不上省察己心重要 」,穢跡行法是從思察而入證真,做不到的話,那就別空話、佛話連篇行不行?

沒有別人,就是我自己!

 


 

看到網路一則笑話....

某副局長競爭局長,晚上連做三夢:

第一,夢見自己穿雨衣打傘,

第二,夢見牆頭上騎自行車,

第三,夢見與小姨子背對背裸睡。

次日,讓老婆解夢。

老婆說:一、穿雨衣打傘你多此一舉,二、牆頭上騎車是走投無路,第三個夢那是你痴心妄想!看來你提拔夠嗆!

副局長聽後,當即病倒入院。

岳母聞訊來看望,知情後一拍大腿說:「好夢啊!穿雨衣打傘那是雙保險,牆頭上騎車說明你技高一籌能力強,夢見和小姨子背對背裸睡,我就知道你遲早會翻身!」

副局長大笑三聲,當場病癒出院,後來真的當上了局長!

18401510732769184687.jpg

我們凡夫偏執於極端一邊的想法,就是我們情境想像中的那種樣子沒錯!

我常思考『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佛菩薩為了應眾生的根器,如何切入各種不同的緣起點用「恰如其分」的方式令得真正的受用?我想佛菩薩為了讓有緣人得到不同的理解,是不是要包含應機和圓滿兩個條件之引導,才能與一切聖教通達無違?

這其中因應眾生的根性、處境等差異而應機說法,因此會出現有時遮止、有時開許的情況。換言之即是所謂「有機則應,機盡還滅」話因人而異,隨機應變,開遮不同就如同對症下藥一般,一旦領會或融通之後,便不存在孰是孰非、了義與不了義的問題。

 


 

這類型法會看價量表區分功德主,不要說是被詐騙,早已引起社會不良觀感及爭議,在教界已經是常見的垢病。這樣的觀感是事實,其實是為了貪著利養,為了滿足寺廟之擴建。這對佛弟子發心供養所起無謂的分別心,以及扭曲佈施等價值觀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而這樣沒有覺性的佛事法會,根本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難道覺性和佛法,沒有金錢堆疊或大額募款就沒有了嗎?

 


 

如果能做到應緣接物之時,正是真心妙用之處,即是與自己生命相結合的「盡心知性」。

盡心 → 竭盡心力 = 離妄

知性 → 不逾矩 = 顯真

盡心知性 = 如法知行 = 活出生命的光彩

多聞令志明,己明智慧增;智則博解義,見義行法安。《 法句經卷上》多聞品

此偈不像佛家語言以空性為本,而是以人本的現實心性之體用作為體證空性、佛性。

 


 

看眼神就知道此人心行正直,片子雖然講道法,卻蘊含著一切事物實際之真理,即盡心、盡性、盡信,以道俗圓融為手段,引人入正向目標。

道術能多厲害,端看正人行正法;當然,若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不就是正印證「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心所作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