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很深,談的是「顯真」能當下悟得見性為「真」,以及如何從妄心中顯出真心?「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看似平凡,卻深含義理,是佛法及修持的重心。

用心?安住?真心為用?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空有不二?

或者是觀察五蘊的變化成為相應的道理?

或以現實之心為對象,而觀其即空假中之道理?

是不是「一心」到了極致後,妄念也就無處落腳?

諸如種種,該怎麼現前實證?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若在現象界表法,似乎讓人察覺到不離「一心」?

了徹諸法實相,不外乎是一心的實相?

難道「一心」總攝佛法的原理?

69c56b4020ae91e6a23f5b89e1fd6233.jpg

觀行四念處的正念與純然精一的念佛正念,具有「同質性」而且是互相貫串的。

都攝六根是理,淨念相繼是事,一切現象即事而真,如此便能截斷輪迴。

是心作佛,講白就是真心為用!

佛法真理確實不是玄談,那麼誰在佛門內將佛法當作玄談高論?

 


 

若心緣再起,如何證阿羅漢果?呵!

我記得夢參老和尚曾開示說道:晚上的飯菜留在隔天早上吃,還有六個識的行蘊,別想證得阿羅漢,意思說斷念之重要性。

行蘊即是造作、有為法。「隔夜菜」是藉境比方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識積聚我所愛的,我愛執或者是攀緣現象,這是一切苦聚的來源,只要還存有那麼一念情識與境蘊 (習性)就無法從身心對境尋出離之道(離欲)。這種現象正是說明,只要是大修行人還有攀緣念頭,或者還顯露出那麼一絲習氣,就無法斷絕偏執外境的無明,自心一定無法離欲。這是顯而易見的比方,也是實修。實修並不是念佛誦經那麼表象,而是將念佛誦經所領納的一切去正觀自己的身心所有變化(五蘊皆空),轉為清淨或回歸本性,並以此借假修真。

 

值得讚嘆的叢林修行,但我們在紅塵境中實修的難度不會比他們低;換句話說,能入紅塵不染紅塵,而為紅塵所用的CP值不輸給叢林,所以不要看輕自己實修,呵!

 


 

末段太囉嗦了,不如用簡單概念作理解:『 佛法終極原理就是「自利和利他」,缺其一,就不足以表彰佛法之特色。』

「枯樹枝」是善意巧妙,不會造成傷害的手段,這就好比法華經「開權顯實」概念,由般若之智入妙顯真一樣。

 


 

四十二章經:「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覩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

雖然斷愛欲雜染是許多修行人實證前必經過程,但卻有些行者「搞男女曖昧」其實並不是真正響往心動情節,有的只是自以為有修行有證量,幻想自己也可以周旋在美妙的愛欲裡又不受到誘惑。而且,明知面對男女愛欲難以拿捏以及自身不可逆之習氣,少有人自知之明。或許就是在步步深入或自認功夫一級棒情況下,很可能導致「擦槍走火」自然潦起惡業反撲的悲劇。

這些一時糊塗行者,並不是沒修行,而是這關沒過未來際必須再經歷無數次補修....

 


 

這是一個由道入技的觀念,其本身是一種意境,存在著一竅通則百竅通之佛理意趣。

用持久的意志,掃除妄緣,回歸定念,久而久之,身心脫落雜妄「眼前只有動點生滅」境界,妙用就開始顯露了。

所以說,佛法奧義貴在實證為用,那麼到底如何運用?就像小林攻防也任運,入箇中三昧境之境,迅速成就功德事一樣。

 


 

鄭州隧道慘案衍生一個問題,那就是淹水時如何從車內逃生?唉,災害的開始並不是生機斷絕之時,最令人擔心是自己缺乏憂患意識,對於可能發生的困境,我們平時沒有演練及體會的經驗。

像我們學佛人對「起觀」並不陌生,不妨藉災難觀想來揣摩其境,問問自己,一旦碰上你我要如何逃生?這本是覺察、覺照、是心的作用,所學致用皆不離以真心作觀。

 

學佛人遇上,千萬別以為就此束手無策,滿腦子等著佛來接引,你有本事轉為道用嗎?這才是修行重點!

一個已經覺悟的人,是以「自利利他」為本事,自心保持在覺性上可以起無量的妙用。

世法即佛法,然而佛法則需妙用才能顯發。

 


 

熱衷表明「做着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那叫做吹牛。

看透事看透人不說「自己一個人扛著」那叫做智者。

假如不能識破它,只能說根本不懂於諸法善了知,更別說懂得什麼叫做修養以及哪來的修行?

你的審正觀察,決定了你的學道修行!

 


 

說得真好,說到連自己都心虛!呵!勇於「揭自己瘡疤」不能太假,但也不能在公眾面前自曝其短,這當中要如何做一些體會和反思呢?

我想,「省察」無有間斷,這樣的守持心志,在有生之年將是我人生的大功課。

 


 

『在道場時,作者很羨慕那些擁有特異本領的僧人們,例如能一字不漏背誦整本經文、連續禁食七天、連續靜心八小時。作者對師傅說:「我也想跟他們一樣!」師傅回答:「你的動機是背誦整本經文的成就感?還是想要獲得學習的經驗?第一種只是想要結果,第二種是對於學習過程的好奇。」』

能覺察所緣境界,而且能覺知於心所運作的如理思惟、清淨作意,及斷除不如理思惟、不淨作意,即是「獲得學習的經驗」,主要是靠我們對「善、惡、非善非惡」的理解或體驗,其中關鍵在於我們所作的「分辨」。譬如說:舉凡行、立、坐、臥,一切舉止動作之善與不善,還是糊里糊塗無所別,或者是說無法把它歸類在善惡、不能說它善還是惡的類型,這就如同我們凡夫平時的某些行為舉止不清不楚,做不到念念分明,處在一種什麼都無法分辨「任運而行」無記狀態,其實這本身就是與愚癡、無明相應。因為在相續不斷作意的同時,如果常觀察五蘊無常想,從現象中去體會真常不變的道理,這便是因明理而正在發揮作用之念念分明、明記不忘、對自己心行有完全了解,所謂的「豁然貫通」體驗。

豁然貫通 = 當下的感受、反應,去觀察,去瞭解 = 如實知自心

如實知自心 = 如實知「至心」

如實知,你我知多少?

 


 

「開悟」在客觀上,必須存在被觀察的行為。

「行為」本身有內隱和外顯。

「內隱」即是無間斷的知與受、無間斷地覺知真理。

「外顯」即是智慧應用。

比如下例

上述影片呈現的身心反應和採取行動跟開悟見性與否,是否扯上關係?

有!

不只可以看見悟性與覺性,而且清楚自己習性可能帶來的傷害及煩惱。

而且還能對治為用,用在空有不二境緣。

當下所流露的「善妙」行為或「真善美」現象,不僅可以自利而且也可以利他。

「自利」就如同影片中體悟到必須「用跪蹲」方式,善用其心般如理作意。

這種不驚不怖不畏的清淨意念或真心為用,可以成就一切眾生事。

舉凡日常中動靜語默皆為諸法妙諦....太多了,無法用語文表達...

佛法不在經書裡頭,也不是啐啐唸佛號,更不是雙腿盤在那裡什麼都不用做,佛法是真俗相通,以有悟無!

 


 

費曼《物理之美》:許多物理定律是可逆的,但為什麼時間只有一個方向?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0006?utm_campaign=sharebtn&fbclid=IwAR1DQGtZ-J_rkujvQaHdQI5v0HmJBD0B9m96QRvH7aj2jc3z0mxCHwumEqw

 

雖然我不懂,但是有種強烈直覺告訴我,「可逆」現象和佛法中懺悔法門或者華嚴妄盡還源觀存在一個值得參究的指向。尤其「懺悔到情極深處」的意識覺醒,可能與「返本還源」一切法界背後之實相有關,我不認為這是玄談。

科普電影常見一些「另類的思考」,某種意義上就是印證佛法的真理性。

未來發生的事會改變過去?

為做過的事深自懺悔,能夠影響到過去嗎?

地藏經『菩薩以方便力 拔出根本業緣 而遣悟宿世之事 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 旋出旋入 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菩薩遣悟宿世之事」與「眾生旋出旋入」是怎樣的畫面連結?是不是意味在三際時空運作著自他二力的原理,現正上演「果改變因」?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對此我深信不疑!

此外,華嚴教法是令眾生感受和運用的,不是一味在佛學名相及相關知識裡頭鑽,如果所講的教法被視為曲高和寡,那就表示已經被變成生冷的解門了。前一陣子《天能》電影情節裡傳遞一個重要科普知識「逆熵」,最終將導致時間逆流與反轉。由於我們習慣「過去發生的」而導致「未來發生之結果」的因果概念。但是「逆熵」卻把這樣的概念顛倒過來,變成「未來發生的」而導致「過去發生之結果」。而這當中隨著「因果」倒退來反轉,時間之流將未來之事不斷向後推送,投進現在或過去之中,像不像淨土思想,往生佛國淨土的信願具足者是以「時間」果地的法身世界來看,而且從果向因修正,必須經過很長很長很長的生命不斷輪迴的學習成長....或者從華嚴思想,信願具足者在未來際的時空境地(果地),已確確實實「一時」見證到佛果,但同時見證佛果的自己法身慧命也必須「乘願」或「倒駕慈航」為生生世世輪迴中的自己救贖....藉由反轉熵的原理,存在一個「還源」現象,我認為與華嚴法界觀念中「妄盡」的原始含意,似乎有著密不可分關係。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