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地、拜祖宗」與穢跡金剛迴向文中的「禮拜及懺悔」,兩者確實有著相通之處,其核心在於內在的誠敬 與慈悲,以及對生命、宇宙與眾生之深懷敬畏。然而這種「敬畏」並非迷信,而是提醒人們謙卑地面對生命的起源、自然的運行以及祖先的庇佑,從而生起感恩及責任感。相對地,穢跡金剛迴向文中的「禮拜及懺悔」,也是基於真誠的敬意。禮拜象徵對諸佛菩薩和法界真如的敬仰,而懺悔則是對自身無明業障的反思與清淨,這同樣建立在對宇宙法界的敬畏基礎上。這樣的敬畏與誠敬,使修行能生起真心,進而以慈悲之心回向一切眾生。
穢跡金剛迴向文尤其突出「悉施與眾生」的核心精神:以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願與眾生共享,讓眾生同得解脫、共成菩提。這種迴向正如南懷瑾提到的「傳承文化,為後代承續精神根脈」,是一種將增上力量惠及他人之延續。
共同點:
祭天地、拜祖宗⎯⎯將祖先的功德與精神承傳給後代,是一種慈悲的延續。
禮拜及懺悔⎯⎯修行者以禮拜與懺悔清淨自心,然後將功德迴向眾生,同樣是慈悲的展現。
因此,無論是南懷瑾提到的傳統儀式,還是穢跡金剛迴向文中的精神,都需要以內在的真誠為根本。真誠使人能深刻反省,激發內心的慈悲與智慧,從而實現善與美的生命境界。
若人缺少敬畏與反省,則容易墮入「無知而無畏」的狀態,造作種種惡業;但若能以誠敬為基礎,則能清淨自心、懺悔業障,並能以慈利眾。
以我所修福,及與真言行,回向諸有情,共成無上道。
復以今所修,禮拜及懺悔,勸請並隨喜,發願迴向善。
悉施與眾生,永離三塗苦,同趣大菩提,法界真如海。
皈依諸如來,五智十身佛,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皈依最上乘,瑜伽秘密教,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皈依不退轉,大悲菩薩僧。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皈依三寶已,所有諸功德,回施諸有情,往生安樂國。
樹林福慧寺 穢跡金剛共修迴向文
年節的氣味,是市集裡喧騰的溫暖,是廚房裡散出的團圓味,輕輕飄過記憶的巷弄,卻也模糊了曾經的緣起。
那初遇的悸動,如春風輕拂,在泥牆瓦厝中染上色彩,以為可以恆久停留,卻不知,那香氣隨風,已漸淡然。
緣起時,新蒸的年糕,溫熱柔軟,滋養著心底的空乏,你我在這香味中相遇,以為永恆,卻不知熱度也會散盡。
緣落時,是冷卻的蒸籠,餘香尚存,我們依然聞得見那氣味,卻再無言問為什麼,只道,這是生滅,這是平常。
淡得讓人無言,卻也讓心安然,因為我們都懂得——那些團聚與別離,是氣味中的業感牽絆。
春去冬來,年歲又一輪,我們在飄散的香氣中相視一笑,心中無憾,只餘一聲輕嘆:淡,才是真的!
【辭九門回憶】
一曲定重樓
一眼半生籌
看的全都是那詭譎雲湧
入得此門不回首
無需宣之於口
我對案再拜那風雨瓢潑的殘陋
再聚首
戲子多秋
可憐一處情深舊
滿座衣冠皆老朽
黃泉故事無止休
戲無骨難左右
換過一折又重頭
只道最是人間不能留
誤闖天家
勸餘放下手中砂
張口欲唱聲卻啞
粉面披衣叫個假
憐余來安座下
不敢沾染佛前茶
只作凡人赴雪月風花
繞過胭脂樓
打散結髮扣
唱的全都是那情深不壽
入得此門不回首
無需宣之於口
我對鏡遮掩那風雨瓢潑的殘陋
碑已舊
戲子多秋
可憐一處情深舊
滿座衣冠皆老朽
黃泉故事無止休
戲無骨難左右
換過一折又重頭
只道最是人間不能留
誤闖天家
勸餘放下手中砂
送那人禦街打馬
才子佳人斷佳話
憐餘來苦咽下
求不得佛前茶
只留三寸土種二月花
歲末省思,我提醒自己:
黃泉故事無止休,最難捨的是那似真似幻的情意;最深的苦楚是明知不能留,卻仍不肯放下的執念。
每一場故事,似乎是為尋回前生的遺憾,卻反覆墜入同樣的漩渦。多少次以為這一次會與眾不同,最後卻依然面對滿座衣冠老朽,對境難掩內心的破碎。
唉!我錯付的真心,遺落的情執,化作手中流沙,散落於無情疾風中。
疾風逆旅,註定是一場無法回首的旅程,或許正是在這無奈與苦楚之中,才有了追尋超脫的可能。
這份無奈,應該是對執著的懲罰,也是對自我的救贖吧!
執念如手中沙,越用力抓取,散得越快。那些似真似幻的情意,雖讓人捨不得放手,但也正是它們讓我們深陷苦海。然而,這些苦楚並非毫無意義,因為它們引領我們反思生命的本質,並讓我們看見脫離輪迴的契機。
凡人歌唱的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當然,真正的結局還是由我們自己去填寫。
歲末回顧,但願我們可以從悲歡離合停下腳步,為自己找到安然的歸處。
對「戒律」的理解,本身即是自律概念的體現。
在佛法中,「戒律」是修行的基礎,它為修行者提供了一種自律的框架,使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和正行。表面上看,戒律似乎是一種限制,然而,這種限制實際上是為了讓修行者能夠超越自我和外界的干擾,進而達到內心的安然與和諧。
同樣地,健康的自律不僅是行為的約束,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它體現了一種智慧的選擇,讓身體能夠平衡享樂。當我們以自律為基礎,身心健康便不再僅是目標,而是一種自然的生活狀態。
「自律」作為一種內在的秩序和力量,不僅是佛教戒律的核心,也是天地運行的基礎機制之一,這種自律機制同樣體現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中。
例如:天地之間的運行有其規律性,如四季交替、潮汐漲落、生滅循環,這些皆遵循著一種內在的自律法則。另外,在人類社會中的法律、道德,生活規範,皆是讓人與社會之間達成和諧,這是一種外在的自律規模。
因此,這種現象也可以說對因果法則的深化與理解。正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修行者理解並遵循因果時,內心便自然生發出自律的力量,避免造作惡業。所以說,當修行者遵循戒律時,實際上是與宇宙法則保持一致。這種內外相應,正是修行者內在和外在和諧的根本。
佛法融入世法、以空性觀照實修的過程,透過覺性將行住坐臥的一切化為解脫的方便法門,這種作用就是「自性流露」的現象,正是自律與自性的互動。
生活中的自律與自性,看似兩個方向不同的概念,實際上卻是相互映照,共同塑造修行完整的生命體驗。
《自律是自性流露的方式》
自性是清淨而圓滿的,本質上無須外求,然而在人生旅途中,煩惱與欲望常蒙蔽了自性。透過自律,個人能逐漸減少對貪瞋癡的依附,讓行為更接近內在的真實本性。例如:有些同修每天清晨規律打坐或唸經修持,這是一種自律的實踐,同時也是對內在寧靜與覺醒的回歸;而我喜歡早餐時段喝咖啡、聽輕慢音樂作思維法義,因為通過「自我約束+正面思考+心開意解」讓我感到無比安樂。
《自律引導自性顯現》
自律並非壓抑,而是通過智慧和抉擇讓生命的潛能得以發揮。當一個人持續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時,內心的光明與安定自然顯現,展現出自性的清淨。例如:對飲食有節制,能減少身體與心靈的負擔,讓內在專注力更為穩固,從而更貼近自性的覺察;如同飲食選擇蔬食,減少肉類攝取模式,本身就是人與禽畜眾生相互慈悲和珍惜的最佳選擇。
《自性賦予自律靈活變通》
自性本質上是無分別的,因此基於自性的自律不會僵化或極端,而是能根據當下因緣靈活應對。這種自律是智慧與慈悲的顯現,既能堅守原則,又能因時因地而調整。例如:面對朋友的請求,雖然當下行程繁忙,但基於慈悲心,選擇調整予以幫助,這種靈活的自律源於自性的智慧;佛菩薩度化有緣人,雖然彼此業感不同,但基於慈悲心,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而作度脫。
《自律與自性的深層關係》
自律代表的是對外的調整,自性則是對內的安住。只有當自律不流於形式,並由自性引導時,才能真正實現內外和諧。
所以,生活中的自律與自性相互體現,猶如智慧與方法的整合。自律是一種對生活秩序的有意識調整,展現出外在的約束與內在的心性圓滿;而自性則是生命內在的真實本源,是自律所依循之指引。兩者相輔相成,形成內外兼修的和諧狀態。
以此深觀聖諦,如實了知諸法皆是因緣假合,感受到的苦比一般人強烈。這時候所體會到的「苦」非常徹底,與聖者體會到的「苦、空、無常、無我」不二無別!
影片表面上雖顯傷感,卻深藏了自律與四聖諦的關聯及其必然的原則。例如,知道痛苦並遠離痛苦自有其法則,因為通過自律的修行,人們能夠領悟到必須擺脫痛苦的原因。這不僅展現了知苦離苦的必然法則,更蘊含解脫之道的全貌,例如:
知苦(苦聖諦)
自律是觀察與面對苦的基礎,修行者透過自律,約束身語意的放逸,才能如實觀察生命中無常與苦的本質;苦是因緣所生,自律讓人有機會遠離外在干擾,直視內心的苦因,進而升起正知正見。
例子:不自律飲食與作息,身心難免陷於疲勞與痛苦,這種不自律的放逸便遮蔽了對苦的如實觀察。
知集(集聖諦)
自律幫助修行者深入觀察苦的因子——貪瞋癡。透過規律的修持與內省,能看清集因的運作方式;集是執著與煩惱的累積,自律的目的是斷除對無明與欲望的縱容,使人有能力觀察因緣的聚合與煩惱的增長。
例子:每天在自律中精進用功,能清楚看到妄心如何升起,並且學會在煩惱生起前予以防範。
知滅(滅聖諦)
自律讓人走向離苦之道,修行者透過持戒與內觀,逐漸減少對外在執著,從而體會到內心的安樂與解脫;換言之,滅是煩惱的止息,而自律正是逐步實現滅的工具。
例子:堅持自律地不造惡緣,遠離惡緣,惡的種子就不會現行,便能漸漸斷除煩惱,體會清涼與自在。
知道(道聖諦)
自律本身是八正道的具體實踐,特別體現在正語、正業、正精進中,幫助修行者行走於解脫的中道;道是離苦的法門,而自律是對八正道的堅持與行持,讓修行者不偏於兩邊(苦行或放逸),成就慧命。
例子:自律地堅持每天正念正行,日積月累中,身心會逐漸遠離煩惱,業消智朗。
由此可見,自律與四聖諦緊密相連,自律不是單純的外在約束,而是與空性智慧結合的實踐工具。
自律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依循了緣起法則:「苦是因緣假合而生,離苦則是斷除不善因緣的結果,這當中透過不斷自律,成為趣向解脫的必要條件。」
「自律」逐步內化,讓解脫不再只是理論,而是當下的活生生體驗,值得你我不斷咀嚼、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