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族的摩訶男與沙陀二人,因四不壞淨成就或三寶正信成就得入聖流,彼此有不同看法,由於二人皆堅持自己所言是佛所說,於是一起去問佛。
沙陀向佛說:如果佛弟子中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說的法和佛所說的不同,那麼我唯依佛所說的!如果外道沙門、婆羅門、天神、世間人所說的法和佛說的不一樣,那我以佛說的為依。
摩訶男亦向佛說:沙陀這樣說,我亦認同,唯佛所言是真實,異於佛所說,與佛所言不同者,這即是不正確的說法。
現在的佛教最大的問題,就是不依佛所說的法而修,所以不能得佛法的真實利益!依宗派祖師、依世間大德、依印度婆羅門、依外道沙門,就是不依正覺佛陀所說。而所以不依佛所說的法,主要是把後世佛弟子、外道、世俗人所說的相似法、像類法,都認為是佛所說的,是佛法!所以會有「阿含經是小乘,菩薩不應學小乘」、「唸咒可以降魔除罪、消災解厄」、「誦經可以超度歴代祖先、累劫寃親債主」、「拜懺可以除一切罪業、滅一切苦難」、「念佛可以橫出三界、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即能超越生死、圓證法身」、「蓋往生被、唸往生咒、燒往生錢可以令人往生淨土」、「現是末法,雖復依正法精進修行,亦不能得解脫」⋯等等非佛說、亦非佛法的說法!
那到底什麼是真正佛所說的佛法呢?佛法是滅苦之道,不說我們為何會受苦,我們如何可以不受苦的,那不是真正的佛法。說明如何會受苦,但不講依業有輪回,依煩惱而造業,依不正思惟而煩惱,依不正信、不正見而不正思惟,即不依有因有緣世間集的世間因果而講的,那不是真正的佛法。
講說如何不受苦,但不講煩惱滅則苦滅,不說無明和貪愛是煩惱根本,不講證無我、斷貪愛才能得解脫,即不依有因有緣世間滅的出世間因果而說的,那也不是真實的佛法。
善男子、善女人!善思念之!善思念之!
―――釋 如正―――
佛陀所說的法,是為了讓眾生離苦得樂,因此 「佛法」的本質是滅苦之道。但現代的學佛與修行中,往往出現各種偏離佛法核心的現象,使學佛人難以真正得法益。要檢視所修所學是否為真正佛法,可以用簡明公式來判斷佛法的核心及邏輯關係:
A = 說明受苦之因
B = 說明滅苦之法
F = 真正佛法
C = 依業有輪回
D = 依煩惱造業
E = 依不正思惟生煩惱
G = 依不正見生不正思惟
H = 煩惱滅則苦滅
I = 無明、貪愛為煩惱根本
J = 證無我、斷貪愛得解脫
佛法的定義:缺少受苦之因或滅苦之法,即非佛法
(¬A+¬B)=¬F
即:「若不說明受苦之因 + 不說明滅苦之法 = 不是佛法」
反之:「若說明受苦之因 + 說明滅苦之法 = 這才是真正佛法」
✔ 符合佛法:佛陀說「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苦滅,此是苦滅道。」(四聖諦)清楚說明苦的因(苦集)與滅苦的方法(苦滅、苦滅道)。
✘ 偏離佛法:只談修行的快樂,不談痛苦的根源:有些修行者強調學佛後的法喜、解脫的快樂,但不講「痛苦從何而來」,導致修行淺薄,無法徹底滅苦;只談如何改命,不談解脫:有些人學佛是為了「求財、求健康、求姻緣」,但不探討「業力如何形成、煩惱如何生起」,最終仍受業力束縛。
世間因果(集)
(A−(C×D×E×G))=¬F
即:「若只說受苦之因,但不包含(「業 → 輪迴」 × 「煩惱 → 造業」 × 「不正思惟 → 生煩惱」 ×「 不正見 → 不正思惟」),則不是佛法」
✔ 符合佛法:「眾生因業力輪迴,煩惱導致造業,不正思惟生起煩惱,錯誤見解導致不正思惟。」這是完整的因果鏈。
✘ 偏離佛法:認為人生不順是因為「祖先沒有超度」、「業障現前」,卻不談「自己如何因煩惱造業」,忽視真正的因果法則。例:「某人運勢低迷,算命師說是因為祖先沒超度,建議他燒紙錢、做法會。但他沒有去檢視自己的貪、嗔、癡,結果即使法會做了,依然未能改變命運。」;以為「這一生的痛苦都是前世的業報」,卻不探討如何從「不正見 → 不正思惟 → 煩惱 → 造業」的過程中修正自己,變成「消極承受苦果」而非「積極修行改變未來」。
出世間因果(滅)
(B−(H×I×J))=¬F
即:「若只說滅苦之法,但不包含(煩惱滅則苦滅 × 無明、貪愛是煩惱根本 × 證無我、斷貪愛得解脫),則不是佛法」
✔ 符合佛法:「滅苦須斷煩惱,煩惱因無明、貪愛而生,唯有證悟無我、斷除貪愛,才能得解脫。」
✘ 偏離佛法:為「唸佛、誦經、拜懺」能消災解厄,但不修斷貪嗔癡,結果仍受煩惱所苦。例:「某人每天唸佛,但遇到小事仍然動怒、貪求不止。他認為『多唸幾萬遍佛號』就能解脫,卻不願意面對自己的貪愛。」;認為「臨終只要持佛號就能解脫」,但不修「斷貪愛、滅煩惱」,仍停留在生死輪迴中。例:「某人相信唸佛能往生淨土,但他平時仍充滿貪愛、嗔恨,臨終時內心不安,未能真正帶著清淨心往生。」
簡單來說,學習佛法,應該檢視是否完整符合「受苦之因」與「滅苦之法」,不可片面取捨。
🔹 若未說明因果關係(業→輪迴、煩惱→造業),則無法真正破除痛苦。
🔹 若未談煩惱滅則苦滅,只強調形式修行,則無法真正解脫。
✔ 若一個修行法門符合這三項標準,則它是真正的佛法,能帶來真正的解脫。
✘ 若偏離這三項標準,則可能是「相似佛法」,無法真正滅苦。
這世間最深的情,總是在別離之際顯得格外動人,卻也最苦。
大自然賦予無數有情生命,並不僅僅是人類才擁有情感。在這個世界上,每個生命都乘載著自己的情感與故事,我想若連釋達多太子都無法超越這份對六親眷屬的情執,那麼佛法的內容恐怕要改寫,一切對於解脫的理解將顛覆重來。然而,正是因為他感受到了這份至深的情執,他才更能體悟其背後的苦,他才更需要讓真理的視角在輪迴之流中展開,讓慧命在無數變換中透見究竟的解脫之道。
苦,總是在最溫柔的瞬間顯現。
試想那夜,皇宮寂靜,燭火微微搖曳,太子輕輕走近,看著熟睡的妻兒,目光落在兒子的眉間。他原本已下定決心,今晚便要離去,走向一條艱辛的出家之路。然而,當他看見妻兒相擁而眠的畫面,腳步卻不自覺地停住了。這是他最後一次以凡夫的身份擁有這一切,最後一次感受這無比珍貴的溫情。他彎下身,或許指尖曾輕觸兒子的髮絲,或許眼中滿是柔情,但他沒有停留。最終,他深吸一口氣,收攝心念,轉身大步離去。宮門輕輕闔上,一道身影消失在夜色之中,獨留這段最溫柔的畫面,刻印在記憶深處。
這樣的溫情,真的好苦啊!
因為這情執能刻畫出最美的畫面,但這畫面,正是苦諦的本質。
何會受苦?——緣起的束縛
我們之所以受苦,並非只是因為情執,而是因為我們深陷於因果,被業力、煩惱和無明所驅使。
我們如何會受苦?佛陀早已開示:
依業而有輪迴——過去所造之業,使我們生於此世,與六親眷屬結緣,於恩愛中繫絆。
依煩惱而造業——貪戀、執著、怨懟、迷惑,使我們不斷造作,增長未來的束縛。
依不正思惟而煩惱——若心隨境轉,執著於「應該擁有」、「不該失去」,則煩惱日深,苦痛無窮。
依不正信、不正見而不正思惟——若不知生滅無常、業果不爽,便在愛別離、求不得的苦中徘徊,無法自拔。
情執雖然美麗,卻是苦集的根源。
如何不受苦?——滅苦之道
那麼,真正的解脫之道是什麼?若佛法只是描述情執之苦,而不指出如何離苦,那便不是佛法。佛陀所證悟的,正是滅苦之道。
煩惱滅則苦滅——唯有熄滅貪、瞋、癡,才能真正離苦得樂。
無明和貪愛是煩惱根本——迷惑不知、執著不捨,使我們深陷生死,唯有照破這無明,才能見得真理。
證無我、斷貪愛,才能得解脫——當我們放下對「我」與「我的」執著,不再認定情感與擁有是生命的意義,才能超越輪迴。
佛法所示的,正是這條解脫之道。
因此,苦諦不只是認知苦的存在,而是為了超越它。正見苦的本質,才能開啟滅苦之門。
從情執到解脫
那夜,釋達多太子轉身離去,因為他明白,情執雖美,卻是輪迴之鏈。若不能超越,便無法尋得究竟解脫之法。
而我們呢?當我們面對至愛離別,當我們在生死無常中掙扎,我們是否也願意放下執著,看清苦的根源,走向真正的自在?
苦諦,即是最深的情執,最終仍歸於無常。
滅諦,即是穿越情執,見證真正的解脫。
○ 凡是往生淨土都必具業盡情空
○ 凡是念佛(帶業)都可以往生淨土
● 因此念佛(帶業)都可以達到業盡情空
其實影片的例子就是描述由果推因的道理,因為如果沒有出現「錯覺定價」就不會有消費意願。同樣地,佛理當中的念佛往生淨土的真實作用,也是運用「正向錯覺」善巧調整慧命的一種手段。假若沒有真信切願、沒有經過念佛來沉澱或調伏業力種子(業不是沒有,只是被壓抑了,起不了作用),那麼不經由念佛之長期薰習(相信帶業往生達到業盡情空指日可待),請問你我願意求生安樂國嗎?
以下這段話才是真正的重點:
印順法師《學佛三要》:「業盡報息,則入涅槃。業盡的盡,不是沒有了,只是過去了,再也起不了作用。這樣,煩惱一斷,業種就乾枯了,生死的果報,也就從此永息。」
我必須再進一步補充說明:影片的核心就是「錯覺定價」,服務員用了一個看起來「不合理」的計算方式,結果讓客人誤以為自己占了便宜,最後還真的買了兩盒餅乾。這跟念佛法門的善巧有點像——佛告訴我們「帶業往生是可以的」,這句話其實就像服務員的「錯覺定價」一樣,先讓我們有信心去「買單」,也就是願意相信、願意念佛。
一般來說,錯覺會讓人上當,導致錯誤的決策,但念佛法門裡的這個「錯覺」卻是有智慧的善巧。因為如果佛不這樣說,我們可能會因為覺得自己「業障深重,肯定去不了極樂世界」,乾脆放棄。可是一旦我們相信「可以帶業往生」,念佛就開始薰習我們的心,業力雖然還在,但因為極樂世界的環境不同,業力沒辦法發作,久了自然就枯竭了。這就跟印順法師說的「業盡報息」一樣,不是業力消失了,而是它沒辦法再起作用,最後就真的「業盡情空」了。
簡單來說,這個「錯覺」的作用是讓我們願意踏上這條路,而一旦我們真的踏上去,到了極樂世界,業力慢慢不起作用了,就變成真正的解脫。所以這不是騙人的,而是一個很有層次的善巧——先讓你有信心,然後讓環境來改變你的業力,最後自然而然就達成目標。這跟「錯覺定價」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餅乾的優惠是假的,但念佛的結果卻是真的!
「帶業往生」是讓我們有信心踏上解脫之路,而極樂世界的環境則讓我們能夠真正達成「業盡情空」,這並非自欺,而是修行漸進的自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