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書關於空性的修法說了一大堆,但我們最終所需要的,就是這一瞬間——無論觀察快樂的感受也好,觀察外界也好,觀察自己也好,最後能深深地體會到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都是幻覺,這種感覺越強越好。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去“驚動”這種感覺或者狀態,盡量讓它延續、保持。前面也講了,在保持的時候,所有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在這個狀態當中,全神貫注地專注於此;然後從側面去監督,看自己的心有沒有離開這種境界,有沒有胡思亂想,這就叫做修空性。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別的修法了。

──慈誠羅珠堪布──

21432824_1998323106848361_5996169607881188465_n.jpg

 


 

我們念佛持咒之行持亦是如此。不過這個修持階段是「無住為體」的狀態,而在此同時,念佛持咒當下不迷不取不動的清淨平等心之存有,即是「妙有為用」的作用。此亦即為,當我們念佛持咒功夫純熟時,一旦離開各種深深的執著後,而當下無住生心所產生覺性現前和作用於人事物上(事相),此即是自性順從不同的機緣作無窮妙用;而自性雖然看不見,但在日常之間卻能作種種的佛事。正因為如此,所以真心自性所在處,即自然流露出同理心、慈悲心、恭敬心、精進心、大願心、忍辱心、佈施心、持戒心、以及種種的善心和善行。

所以無住生心為妙用是大乘菩薩行"規格"。可是話又說回來,假若只有無住心狀態,卻無法隨緣起妙用,那麼豈不是像小乘獨善自身沒兩樣?

既然是人就無法離開現象界,如何能在業感因緣下轉增聖因尋得解脫?少了不著相、無所得、利他行之「妙用」,真的是佛法嗎?

凡夫世界的一切現象,既然脫離不了身心五蘊的型態,那麼從現象界看無相的性體之展現,就應該以實務角度來實踐事理,也就是應該以事透理才對。所以真誠於事相的圓滿,即是道理的圓滿,此亦是自性或理體所現之相。因此,我們不執相也好,或是學習離相也好,若不能於事相上實際體用(從相見性),豈不落入玄談之說?能至誠感佛道交嗎?

能擁有這般無住為體,妙有為用,覺照一切境界的力量,就是欽因老和尚教我們持咒修持得果之心法,也是地藏經「轉增聖因」具體之作為,亦是隨緣觸境消舊業和破無明惑之良方。

一心念佛持靜咒 佛法難聞今已聞

若人淨心持靜咒 普使光明照大千

──欽因老和尚──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