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徒眼中這一幕算是護生嗎?
被宰殺的動物、被肢解的廢料、不想殺生卻又吃肉的人們,在這一切無盡循環的業體及業報中業與輪迴由什麼來決定?
有些學佛人一方面想吃肉,另一方面不希望動物被殺害,甚而無視因果業報都存有關聯之關係。
是不是該重新思考,我們到底吃了什麼?
看樣子這個印度小孩表演很難找出障眼技倆,這樣的幻術可能嗎?如何區別魔術和神通?
魔術需要技倆的安排屬於被動,而神通則是身心功能自發性「發作」屬於自動。再則,魔術是為了表演而顯玄妙,神通以應機為要,則能實感事與理之融合。從這裡應該不難體會,前者為噱頭「顯異」,後者為斷疑「去惑」。不妨由此入觀、思維、思辨看看,這影片是幻術還是神通?
雖然我不清楚影片中的原理,但可以肯定的是,以「理」入知見能讓我分辨其中是否存在「智慧的功能」。
試想一下,有哪個佛菩薩為顯異而施神通?是不是皆為去惑而施展大能?這原理若能清楚便可去邪辨正,包括教界被吹捧「有修有證」或以玄妙感應見稱的名師...
我對道證法師很陌生,但提到廣欽老和尚無厘頭式的表法,我似乎瞥見情境裡頭蘊藏著務實念佛之實效的祖師智慧。想想我們學佛人喜歡漫無目標研究教理,搞那麼複雜難免與「解行並進」脫節,我也是如此。這篇文讓我實感不安,希望自己能夠真正做到內修淨行...
佛門種種的造作,所衍生的種種惑苦,該由出家人去承擔,不應該反過來檢討眾生的根性慧命。
眾生根性不是慧淺問題,而是在於眾生根性不同之差別。法脈思想的傳承比起物質遺產之信仰哪個有意義?依止這世間的物質(守破廟),不如依隱於隨緣佛事(入紅塵修梵行而自覺覺他)。
騙肖,啓人慧命豈止在各各佛寺高堂?
佛寺廟宇只是信仰的符號而已,而佛法真理的信仰一定要「住持佛法之人是否教理通達,以及有無實證的功夫?」才是最關鍵。
因噎廢食不在護法護教的表面形式上,而是多給眾生慧命機會「要知道有多難 」?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嘛!出廢墟入火宅救一個算一個,抓不到苦力壯丁,好歹也會攎獲鳳凰神女,難道不好嗎?
別抱著「相似佛法」不放!
善用其心,不離世間覺!
從佛法中訓練的覺性用在利人利己,才是真空不二起妙用,佛法得以致用豈是叢林道場或出家人的專利?
凡是這類創意影片我最喜歡參,我總認為佛法絕對不是經教義理方面的玄談。當我們的生活中充滿空性時,空性會讓感知發生作用,也就是善用其心,自然就會產生覺的智慧。
善用其心指的是見性、聞性、覺性、知性。如何知道開悟後的生活境界,亦即如何實證勝妙的佛法智慧?佛法主修解脫,誰敢說佛法不共於世間的特質?
雖然佛法中的解脫思想,有時只談心性讓某些根器之人感覺到與現實嚴重脫節,落入空談玄說。但我所理解到的佛法並非只談心性,而是特別將之用於生命現象「理事圓融」修證與體悟。
這要如何描述呢...
呵!我且用「精彩生命」來形容,包括修證與體悟的過程,以及修證的狀態和體悟的事實,就像影片中「創意」從事與理互相交融各得智慧,這種境界非常美妙。
我認為這樣的互涉現象,就像自性本具智慧融入一切世間法所產生的共鳴,簡單說即是「從相見性」。
原來沸沸揚揚新聞就是這個AI Deepfake軟體!
虛實如識,而識所攀緣的所緣境在那裡,便會依附那裡的力量(相)。那麼現前這一念心識在「實」的理解上要如何判別,這讓我想到儒家理學所主張的「致良知」,意思是說:當遇到一個情境,我們的良知會立即做出判斷與決定,若依此斷定心念去行持,言行表現就不會離譜,這種心識變現成清淨狀態就是致良知概念。
儒家致良知蘊涵著修行準則就是佛家收攝六根的智慧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有了收攝六根的智慧,所有的一切現象及感知現象的功能,都能做出批判性思惟,然後慎思再慎思....也就是佛教徒奉為修行守則「管好起心動念」覺察自己的心行。
想到之前教界有名氣出家眾批儒不餘地,呵!有道無道馬上漏餡!
蝦款,享受厚?不用修行了,被蘊境牽著走(台北市有名的雙連圓仔湯)!
要修忍就不要吃,要吃就得從蘊境中如實知色患,如實知自心。
染著否?
怎麼辦?
我沒本事,致中和是我學處下手處。
五蘊從色、受、想、行、識,色蘊形成之後,如果只是一味地抗拒或者否認,能否如實知自心?
呵!太理性則不近人性,太感性則沒有修行。
照見五蘊皆空....有多少人是隨興理解,以及不正確認知?
我想,一個懂得修行的人,一定要知道善用這個「如實」作用!
渴慕尋求真理的人,再怎麼響往十方佛國世界,不要把信仰中的「名相」取代了「實相」,「表相」趕走了「真相」。
難道電影中老黑人就像修行人在修忍辱?如果修忍辱必須違背天性、違背天理、違背道德良知,甚至與佛法聖教所開示相違背,是不是可以證無生法忍?
如果我們把忍辱當作像那位老黑人般修行,是不是習慣忍了之後就會一直忍,當可以不忍或不該忍的時候,也會莫名其妙的忍?
佛陀過去世修菩薩道,在山洞裡面修忍辱波羅蜜,作忍辱仙人,那是面對個人所處的因緣環境之修行方式。但,如果於眾人之事、公眾的利益而不動心或無止盡忍耐,這種無作為修行會是菩薩的「無生法忍」?
忍辱波羅密不離「自他」,不離妙智才是。這點,其實有太多學佛人一直搞不清楚,看看多少教界大德在教義中誤導眾生?
佛法不離自他理論,是非常重要的思考關鍵。一旦明白了,任何修學上的盲點便能撥雲見日!
為潛修而選擇叢林道場,如依靠寺廟的出家人或在家人處於閉關狀態下斷絕眾緣俗事,在這般環境下無條件忍、無分別忍是有利修忍辱行。這樣的個人因緣下修忍,也是以自身內修為行持,僅只於「有限度因緣」對境練心,那麼什麼是忍辱行?
以達賴喇嘛為例,看看年輕的達賴喇嘛怎麼出走西藏...怎麼與獨裁政權周旋...身處異地怎麼堅持信念...在流亡途中如何在屈辱中弘法利生...如果於處境下就是教界那套「動心忍性」或所謂的「如如不動」佛言佛語...淪為被妥協在西藏和平協議下...可以想見,藏傳佛教根本不是現在這樣子。
修養與修行是兩回事,「修養」可以委屈自己沒錯,但是一個人的修養委屈眾人或不能兼顧他利時,那可不是「修行」。分判清楚,才能有精進信念及前進動力。
師父說得一點也沒錯,這裡頭蘊含著奧義很深很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且終究要回歸到自悟自解。「忍辱」是一種體驗,對於我們凡夫來說,拿修養與修行作比較,如果不能理路分明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再怎麼體驗與實證皆靠要自己去契悟,也就是自悟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