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並非無情,而是以法為情、以道為情。

無論世俗還是佛門,有時候人情包袱的壓力,是最沉重的。

《南山律》引《明了論》提到,比丘如果能夠熟悉戒律的開遮持犯、對每一條戒的背景、緣起、是非評量、判決處斷、懺悔出罪...等等,對這些身為僧人的本份事清楚,就能夠做到公平、客觀、不帶個人情感處理事情。

論中說,比丘能「解毗尼」,就能夠「不看他面」。

簡單的說,就是不需要為了應付人情,只要牽涉到修行、道場、大眾的事情,不會因為跟誰比較好,就有所差別。一切都是以法為依據、以戒律為依據。

靈芝律師解釋,所謂的「不看他面」,也就是「判斷公直,不取顏情也」。

站在菩薩道的立場,只要能夠增上自他,菩薩都應該隨喜護持。但是時至今日,無論在世間或者佛門,沿襲相承的人情氛圍,有時候反而本末倒置,將菩薩彼此護持的精神變成一種人情交陪。

甚至有時候為了支撐場面、為了取悅別人,背後所犧牲的,絕對不只是個人的尊嚴、袈裟的尊貴,而是犧牲掉整個佛門的形象、犧牲讓眾生對三寶建立正確觀念、正確認識的機緣,這才是最大的損失、難以挽回的巨大成本。

古德經常提到,在紅塵中不忘出離,而住山比丘不忘眾生。在在都是描述道人心中,慈悲與智慧如何去平衡、一以貫之的一種自我歷練過程。如同弘一大師對聯所述:「草積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曾聽一善知識說:「有慈悲,不一定有真智慧。然而,有真智慧,必定有真慈悲。」在這時代,不管與人相處,或者面對自己的修行,都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 佛子諦聽 ──

43243447_1824225147612862_7041300214061203456_n.jpg

 


 

所謂「判斷公直」,從啟迪教化意涵來說,就是在現實中面對各種問題時,運用合理批判與反省能力去找出應遵循的正確軌跡並證明其存在。 

「有慈悲,不一定有真智慧。然而,有真智慧,必定有真慈悲。」這句話在邏輯上是對的,裡頭強調的是,普遍原則、絕對妥當性。例如,以簡單的生活經驗來作比較:

有陽光,必定看得見。然而,看得見,不一定有陽光。

有下雨,必定地上是濕的。然而,地上濕,不一定有下雨。

有人的地方,必定有是非。然而,有是非,不一定是有人的地方。

有佈施供養,必定帶來福報。然而,有福報,不一定靠佈施供養。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了這層思考,就不難理解:沒有反省和邏輯性的思辨,思維毫無把握,辦道修行也難免走入歧途。所以懂得反省思考的人,久而久之可能養成一種習慣,就是知道有意避免「利害關係」、「強烈情感」對於思維的不良影響。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思惟 邏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