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歸依清淨起正行時,應義無反顧!
當自心透過正念、正知、正思惟等運作過程,並與「目標」形成正確連結的時候,當下依正道所生起的作意「衝勁 」要比其他人更堅強多了,比如,那股衝的動力是求生淨土。有了這個正確的理路後,在修學與實證佛法的過程中自然可以感受所聞所見之可靠性和真實性。不過換個角度思考,這樣的過程也意味著沒有正確的知見、沒有正確的次第,到後來必有其不確定或不正確的地方,這也是佛法在事、理所隱藏的事實和規律,或如理思維、如理作意等等相對無礙的一致概念。
學佛多年,我習慣用邏輯思考來辨正所接觸到的佛法資訊,如果深澀難懂請別在意。
下列舉幾個例子,說明思惟、思考模式或者套入修行的次第概念,如何在聞、思、修、證的歷程獲得正確見解,其實我想表達的就是邏輯推演形式:
○知見正確
○思惟正確
●依正莊嚴
例一
知見:○為菩提道求生淨土(正確)
知見:○我願入菩提道(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我願求生淨土 (真)
※由於思惟正確、思考模式或次第正確,道理和邏輯行得通,則結論為真。
例二
知見:○凡修養心性是修行(正確)
知見:○凡控制脾氣是修養心性(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凡控制脾氣是修行 (真)
※由於修學次第正確,其心行最後結果為真修。
例三
知見:○不殺生是持戒(正確)
知見:○我吃素是為了不殺生(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所以我吃素是持戒 (真)
※由於用功方式正確,心中之戒為真為實。
例四
知見:○台中是在新竹之後(正確)
知見:○新竹是在台北之後(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台中是在台北之後 (真)
※由於思考模式正確,其結論一定是真的。
例五
知見:○凡修行成就者一定會有死亡的一天(正確)
知見:○有些修行成就者能夠預知時至(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有些預知時至就是死亡的那一天 (真)
※結論為真。
例六
知見:○凡真修之人不宜揭人瘡疤(正確)
知見:○凡好事之徒卻喜歡揭人瘡疤(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凡好事之徒不是真修之人 (真)
※結論為真。
例七
知見:○凡屈服於淫威之人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正確)
知見:○凡修忍辱之人並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凡修忍辱並不是屈服於淫威之下 (真)
※結論為真。
例八
知見:○凡學佛之事是功德(正確)
知見:○凡過於鋪張法會和局限在金錢布施並不是功德(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凡過於鋪張法會和局限在金錢布施不是真正的佛事 (真)
※結論為真。
————————————————————
○知見正確
○思惟錯誤
●亦正亦偏
例一
知見:○台中是在新竹之後(正確)
知見:○新竹是在台北之後(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台北是在台中之後 (假)
※由於思惟錯誤,則結論為假;在這樣條件下答案有真有假。
例二
知見:○凡動物是生物(正確)
知見:○凡是人是生物(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凡是人皆為動物(真)
※思考方式不對,結論反而為真。
例三
知見:○凡持戒是斷惡修善(正確)
知見:○有些人吃素不是為了斷惡修善(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有些人吃素是為了為了持戒 (真)
※同上,思考方式不對,但結論為真。
例四
知見:○不殺生是持戒(正確)
知見:○吃素是為了不殺生(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所以持戒必須非吃素不可 (假)
※邏輯不正確,且用功方式拘泥於一個形式,其本身隱藏許多矛盾以及不完善見地,所以結論為假;此種不完美修行次第亦時真時假。
例五
知見:○凡修養心性是修行(正確)
知見:○凡控制脾氣是修養心性(正確)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凡修行是控制脾氣 (假)
※由於顛倒執著所起思維結果不正確,最後結果雖真亦假、似是而非,而非真知真修。
註:「凡修行是控制脾氣」這個邏輯若正確,那麼忿怒金剛之性德所呈現出怒氣沖天的壞脾氣,根本不是入佛之知見,不是嗎?
————————————————————
○知見錯誤
○思惟正確
●亦正亦偏
例一
知見:○凡持戒不是清淨梵行(錯)
知見:○有些持戒是縱慾(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有些縱慾不是清淨梵行 (真)
※由於其中知見錯誤、思惟模式正確,這類型答案會呈現真假不定。
例二
知見:○凡植物是四隻腳活動(錯)
知見:○那些阿貓阿狗是植物(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那些阿貓阿狗能四隻腳活動 (真)
※雖然思考方式正確,可是錯解為用也可能導致看法或結果為真,比如時下的假訊息傳久了就會變真的了。
例三
知見:○凡修行無法控制脾氣(錯)
知見:○我認為嘴巴貼膠帶就能控制脾氣(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我認為嘴巴貼膠帶不是修行 (真)
※由於其中知見錯誤、思惟正確,結論為真。
例四
知見:○凡佈施就是叫你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錯)
知見:○凡騙局並不是叫你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凡騙局不是佈施 (真)
※同上所述,這類型的答案不但可以為真,還可以為假,充滿不確定性。
例五
知見:○凡折磨肉體為樂就是修行(錯)
知見:○有些人從折磨肉體當中得以離苦得樂(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有些人認為要離苦得樂就必需靠修行 (真)
※意為同上,最後結果卻為真。
例六
知見:○凡對世俗的貪戀和追求可以開悟證果(錯)
知見:○凡脫離生死流轉的聖者有貪戀與執著的習性(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凡脫離生死流轉的聖者可以開悟證果(真)
※意為同上,最後結果卻為真。
例七
○不用持守戒行就可以令穢跡金剛杵現神威(錯)
○我修穢跡法可以縱情縱慾不守戒律(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我可以令杵飛水沸現神蹟 (假)
※結論為假。即使用對思路,但錯誤的知見也可能導致煩腦或邪見,陷入迷信而不能自拔。
例八
知見:○凡比丘是指女性出家(錯)
知見:○凡女性出家是台灣的習俗(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凡比丘代表著台灣的習俗(假)
※由於其中知見錯誤、思惟正確,結論亦呈現假
例九
知見:○不修行可以成佛了生死(錯)
知見:○我器根好根本不用修行(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我一定可以成佛了生死 (假)
※結論為假。其中知見錯誤、思惟模式正確,答案也會呈現真假不定。
例十
知見:○凡素食動物都懂得學佛修行(錯)
知見:○阿貓是素食動物(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阿貓懂得學佛修行 (假)
知見:○凡懂得學佛修行是不會吃肉(錯)
知見:○貓狗懂得學佛修行(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對)
結論:●貓狗不會吃肉 (假)
※意為同上,最後結果卻為假。
————————————————————
○知見錯誤
○思惟錯誤
●亦正亦偏
例一
知見:○凡講究排場法會和著重於金錢布施,有無上功德(錯)
知見:○有些學佛之事,沒有功德(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凡講究排場法會和著重於金錢布施,是真正的佛事 (假)
※錯誤的思惟過程,所引生的結論為假。
例二
知見:○凡講究排場法會和著重於金錢布施不是相似佛法(錯)
知見:○凡真正的佛事是講究排場法會和著重於金錢布施(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凡真正的佛事是相似佛法 (假)
※意為同上,結論為假。
例三
知見:○凡常見名聞利養不是被五欲六塵汙染(錯)
知見:○古大德印光法師執著於名聞利養(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印光法師被五欲六塵汙染 (假)
※意為同上,結論為假。
例四
知見:○放下五欲六塵的誘惑不是佛家追求的境界(錯)
知見:○佛弟子不清净持戒是放下五欲六塵的誘惑(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佛弟子不清净持戒是佛家追求的境界 (假)
※意為同上,結論為假。
例五
知見:○凡是比丘不是出家人(錯)
知見:○凡是比丘尼是比丘(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凡是比丘尼是出家人 (真)
※錯誤的思惟過程,所引生的結論有效,所以結論為真。
例六
知見:○所有生命都不會有生、住、異、滅的變化(錯)
知見:○石頭有生命(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石頭會有生、住、異、滅的變化 (真)
※意為同上,結論為真。
例七
知見:○凡忍辱不敢面對惡緣違逆(錯)
知見:○凡是抓狂是忍辱(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凡是抓狂是面對惡緣違逆 (真)
※意為同上,結論為真。
例八
知見:○凡是口念佛號咒語不能用在生活的領域(錯)
知見:○凡是靜思己過必須要開口念佛或持咒(錯)
思考方法或思考角度 (不對)
結論:●凡是思維己過能夠運用在生活的領域 (真)
※意為同上,結論為真。
以此理而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