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桌大人小孩為趕上班課,這一頓餐剩這麼多,我忍不住想替他們惜一點福全部都吞下肚,但礙於現實的觀感還是點自己所喜歡的早餐。這也讓我想到,佛陀時代僧人靠乞食為眾生廣修善道,是怎麼做才好?
呵!我想不論食物是否相好莊嚴,無分別下,施食與應供,僧人一定照吃不誤,將眾生不圓滿福報轉為未來彼此的善妙資糧。因此,如果能夠順著這樣的思路還原學佛人面對葷素的問題以及矛盾,這當中反覆思辯只會不斷優化自己,唯有自己参究而知之。其實「將東西吃下肚」過程於葷素之分界並沒有任何不同,本質上只存在背後的動機,其差別在於有沒有「私慾自蔽」的狀態而已。
乞食亦是華嚴思想的廣修萬行觀念,為最基本修行方法之一,即便應供僧人缽中那一塊眾生血肉,因行願故,那塊肉的眾生和供養者,未來際為此因緣將趣入解脫之妙門。就此看來,乞食僧於當下應供的心境,可有凡夫的我執貪愛或口腹之慾?沒有嘛!那麼為葷為素之執見原因是什麼,我們佛弟子少有人能真正體會。
既然法法道同 ,那麼也就是說一切唯見唯思。凡事,懂得都懂,不懂得,說了更不明白,不如心存善解。
前幾天傳來聖誕節的善言善語,其本身就是一種善法,而成就善法則需要與法相應之勝解。哈!凡以善意出善言,我樂意擇善行而隨喜,正派的宮廟還是值得尊敬的!
表達的善意識,是認識「華嚴」的心理基礎,然而華嚴思想中,圓融、互攝互入的概念要如何體現?難道只靠深入經藏研究義理內容,就可以懂得道理嗎?
這時華嚴思想在行持中,體現和認知這區塊就顯得相對重要了,廣開善方便或隨順善意識,我認為才是華嚴的融攝貫通思想中之起修開始。有個強烈的聲音一直提醒我:死抓住佛教的法會不放,不如清淨隨順「善觀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