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娛樂性十足,女醫師說道年輕人沒審思能力。沒錯,這年頭大部份年輕人都喜好虛誇的言論,從紫衣神教的盲從現象就可以看出時下年輕人通病。

我們那個時代,雖然到處都是機會,不過也是白手成家經過困難、障礙、挫折、失敗、一連串人生的思考題造就了許許多多的審思歷練。時下很多安逸成性的年輕人就是學不會觀察和思考,所以無法成為歷練自己的機會。

 

 

容我分析一下那些白孩子的邏輯與思考的迴路:不願忍受現狀的不滿,自己也不願改變,卻越想要別人改變,這樣的政治狂想根本就是被「不勞而獲」阻塞的封閉迴路。

觀察直播主及那些留言後,說實在話,我無法寄望這世代的台灣年輕人。

總結「常見台灣年輕人眼高手低垢病」,連我家小孩都是這樣!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弟子規」闡述精神主要是契入「心相」的本源,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本具有的天性,亦佛法強調的善根及慧根,此亦是真正去「修正習性」之正行,難道僅止於修養的含義或淺薄的心性感受如此而已?

用繁複的教理來闡述清淨自性概念,是體現不出與無雜染相應的體性,換個方式說如果佛法真實義是兜来兜去,難以讓人將心安住在至言之理當中,形成自己離言思「自性自悟」之智慧,那麼即使你是眾所崇拜的名師大和尚,講再多也只是流於空談罷了。

我敢說就敢負責因果!

 

 

受益佛法好似一股清凉的甘露沁入心田,能夠在當下獲得清淨安住。這則影片所凸顯是「一連串表面理論或枝節概念在轉圈圈」,像不像我們了解佛法深義而自覺心開意解的時候,當下好不容易內化的法義以及獲得的定解,任由佛門中所謂的「名師」添情作解下被「法喜充滿」的嚮往心緒繞得團團轉,無法體驗安住在「清淨自性」?

欽因老和尚的法子當中,海X和X佛都是這方面高手,我說的是實話,因果我負責!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9082622249/videos/726583909537665/

 

 

什麼叫做安住?

這個感覺可以不立言說!

將法入心,不用囉哩囉嗦,唯相應妙智。

與其費盡唇舌開解佛法,不如面膜當下心領神會的「信解」體驗。

 


 

【道之用】雜談

 

年輕人,拜託你多用點腦子,OK?

孔子說:居天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

無腦 + 盲從 = 庸俗

紫衣神教信眾行徑之所以愚昧被笑,同樣都是這些年輕人沒遇過坎坷、挫折環境歷練,導致思維和觀點缺乏多樣性和深度,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敗於生活太安逸。

 

【道之用】雜談

 

孔子這句話本身就是邏輯論證「思維完善者,必增強憂患意識」,這點如同佛家講苦諦也是有標準程序一樣。比如,苦從欲所生,故因欲而生憂。若無憂者對苦無感受,則必然為思維障礙。就像人活在世間,欠缺生活的煩惱苦難之試煉與體會,那麼思維和觀點就會貧瘠,當然認知一定產生偏差。

體驗苦聖諦能生智慧,沒有智慧,則可說從來不曉得苦諦是什麼。

 


 

【道之用】雜談

 

以前酒杯中斟滿甘醇的美酒是我的最愛,現在開始懂得省察及懺悔習性中的染著,抗其所欲,使令自己察覺愛欲與習性的代價恐怕難以承受。至於要怎麼對治欲望,我一邊鬥爭一邊挺進...

 

 

 

這樣的節奏風格,年輕時染著的畫面又清晰的浮上腦海。

 

https://becool0207.pixnet.net/blog/post/361941123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捨欲心,我不忘持戒;若戒持無力,我試著轉為中道觀行把欲心淡薄或漸斷除,我凡夫別無本事!

致力於懺法思維時,我覺得懺法溯因推果的連鎖反應不是只停留在「信仰與神話」的層次,而是具有明顯的邏輯強度,懺法蘊涵的「法則、教法」則是趣向解脫的實證之法,比易經八卦推理更來得具體與真實。

 


 

 

【道之用】雜談

 

腦中馬上浮現一個畫面:寧可被罵,不能被遺忘的「咆哮昌與柯神」。

「莊嚴自己」是一種清淨自性的本能機制,有如真理實相般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

一旦我們保持自攝其心狀態,當下的心情感受是一種如理實現或是一種正確的定境「莊嚴」。

 


 

 

觀慧思擇能明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事,自知者擇其善而從之。

 


 

【道之用】雜談

 

今晚電視我觀察了好久,一個是堅毅眼神伴隨空洞的理想,一個是精明眼神流露自私性格,一個是誠摯眼神多了幾分悲憫。

修學佛法的實際利益,就是讓我懂得用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考,檢驗自己如何分判誠其意「如實觀」與我執「相信」兩者之間的差別。

本覺之心性從心行處可以察覺到,我慶幸自己比泛泛凡夫更能感受到一些良知良能。

 


 

【道之用】雜談

 

昨天是老和尚忌日,剛才臉書傳來訊息才注意到。我捫心自問,是我漸漸淡忘了這件事還是空有人情的紀念儀式讓我根本不在意?

記得老和尚八十幾歲時,罹病前,陪我們最後一批緣深弟子共修有整整三年之久。這三年當中老和尚親自接引四眾弟子約有二三千人之多,據我觀察其中不乏有上等根器的弟子,他們唯求接法辦道,不求表面儀禮,寧願不徒修人情,隱修於紅塵中專注於自他利行之佛事。

我也深深體認到老和尚授予弟子的穢密心法,弟子若能真正領受,一定能夠「讓自己成為積極的影響眾去接引有緣人」而不是專做些儀式性的聊以慰藉法事。我想,穢跡法悉施與眾生,若空有人情無道用,我一定將法打包退回給老和尚。

緬懷祖師大德跟同眾一樣行禮如儀才會有法喜,我做不下去。這時候,我自知沒有本事,只能在真誠的時候、提醒自己盡可能實務為行,內心才有辦法確認自己的感懷。

 

【道之用】雜談

 

以務實的態度深入現實,盡其所能與金剛大法印證,因為有這樣的信心與決心才是真正緬懷師恩具體做法。

這裡就不多談,不妨回憶看看,那幾年老和尚辦道,每當共修日眾多求法者想找機會親近欽因師父,而老和尚面對求法若渴的初機者總是來者不拒、順緣引領。雖然老和尚話不多但還是依根器慈悲攝受,進而讓有緣弟子起增上修學願想,這般常見現象就是為接化攝眾應有的德行....

請再想想看,當時老和尚體字輩出家弟子有四十幾位,在眾生渴仰大法時候誰願意主動地站出來幫助老和尚深入第一線迎合眾生並於予以善導,讓初機者生起學法意樂?

請仔細想想有誰在第一線分擔老和尚拉拔眾生的苦心?

後來老和尚走了,這些年來每逢忌日紀念法會,當時這些縮頭縮腦、獨善其身的大行者在祭祀時個個都是精進威儀相,人人志心堅固,嚴然師承正宗祖師道法....呵!我沒有「不要做」之類否定的想法,只是這些感受在我內心裡與自己修學認知極不相應。

我從上欽下因老和尚的法教當中,知道佛法不是這般膚淺。

#穢跡金剛法

#欽因老和尚

 


 

【道之用】雜談

 

我們凡夫習慣遍計所執,常以情執為實有。若有人說說誦持陀羅尼咒音必須保持原汁原味否則不得佛力加被,我說放屁!(呵!沒有貶損之意,而是我不吐不快、欠缺修養的表達方式,不過我不會忘記修行這碼事,請見諒!)

試想,密法真言因世代更迭,隨著語言文化不斷變化,真言咒勢必會出現新增的東西和除去的部份,其主要因素是佛法的運作,本身就是權巧而施教的。

佛法為順應民情風俗,於因緣故,則有聲聞之法的巧施方便,所以法的傳承與語文演變漸顯失真是必然的現象,更何況是佛法中義秘不可宣的法教和真言。因此真言咒音會應機應緣出現多樣性不意外,不過儘管音聲有差異,在這樣的音域中諸佛菩薩願力「包涵性」依然不減。換句話說雖然真言咒音感略不同但不會改變其傳遞的精神及密意等等這些基礎概念。

這種修學迷思不妨再想想看,像綜藝節目比手畫腳單元,利用手勢與動作溝通最後是不是雞同鴨講失去原意?但關鍵且最核心就是「相信」傳遞信息是真的!

反過來思量,我們師承漢傳的穢跡行者不正是如此?可見對密法的真實信解決定你如何在事相上分別,「相信」才是與法相契、與法入心的的必然關鍵要素!

#穢跡金剛法

 


 

【道之用】雜談

 

比如,你向母親呼喊:阿母我要吸奶奶!

請問母親聽不懂你說什麼,不想餵你?

難道故意讓你吸兩口奶奶後敷衍ㄧ下就說要打烊,歡迎下次光臨?

那麼滿州人對母親叫聲額娘就有奶可吸就是了...日本人對母親叫聲卡桑(okaasan)就有奶可吸就是了...

貴為人母,因為心心相繫之故,所以全心全意給奶吸=靈驗=佛性;換個方式說,自己的小孩即使咿呀學語還是給奶喝,難道要臭奶呆小孩當著母親的面叫聲字正腔圓稱呼才能吸奶奶?

上述之例,純屬思維辯證,主要是分辨明白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

 


 

 

世法在兩權相衡之下沒有「堅持」這選項,相反地出世法卻是「權重相若也相衡」沒偏計所執之造作。所以在世間,權巧的處世智慧不離中道觀。同樣道理,沒有遍計所執或不離中道觀,其本身的邏輯就是ㄧ種無住而為之「堅持」,亦為空有不二現象之理解。

蔣老師的譬喻言辭,我感覺在利益眾生的權巧方面還是存在著「善解方便難」盲點偏向。不過蔣老師的佛圖,我感覺這尊佛菩薩已經在我們內心權巧施教了,讓我們在心境茫然時候,給我們帶來寬容平和的會心一笑。

 

【道之用】雜談

 

我將祥光師父分享的重點用邏輯關係做表達:

做到持戒修福則自心必然清淨透徹,而自心能歸依淨則必然清淨十法界。

● 持戒修福 = 本然清淨 = 週遍法界

楞嚴經提到「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概念,這裡頭「本然」蘊含法界之緣起,指的是事物與現象背後的不變之理、秩序規則、戒律規範、邏輯貫通等等之意,或者是說宇宙萬事萬物運行之理軌,包括世出世間法。所以它並不是抽象存在,也不是在我們的意識或精神之外,而且是ㄧ種無住而為之「堅持」。如果以我們所信解佛法的概念來理解,沒有遍計所執或不離中道觀,其所呈現就是必然處見理的狀態,亦可說恆常不變、相續不斷、緣起於「有」終歸於「空」,甚而可以用空有不二現象來理解。

 


 

 

【道之用】雜談

 

他是我多年好友兼益友善知識,他走入沙門我並不意外。最令我感動是他未出家前侍親至孝數十年如一日,常載著父親親近許多佛寺道場,讓至親感得發心,進而結下善因妙緣。他剃度後因為家庭因素不得不以僧相奉親,雖在俗家但也依照佛家「日課表」行儀於日常,這一點我不禁思索讚嘆「假若大勢至菩薩現世紅塵,在這樣的因緣背景下又將如何做?」

我想佛法中真正的孝應該是大孝不捨親恩,也就是「啟發、度親、拔苦、報恩」之實質理念。因此我很有感,不管身為出家和在家,我們能夠做的是,督促親人和自己一起發心及增長菩提種子,或者直接幫助他們生起斷惡修善的堅固願想,因為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長(雖然輪迴路上隨業受報,但菩提道上永皈依)。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道之用】雜談

 

 

 

出家好友即使捨親割愛,當想起夫妻情緣時候,愧疚感的產生精進動力就像我分享給他倉央嘉措那首情詩ㄧ樣,以情詩作諭意,先「順凡情」順勢來轉化成未來際彼此互為解脫之悲願力量。

現代學佛人對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誤解太深了,老實講,在他的情懷裡包含悲願與密意的心境,我深深感受到。他就像楞嚴慾女和阿難、迷情螺髻和穢跡一樣寓有深長的意義,並不意味著情慾的放縱,而是引導眾生如何貫攝情慾作為道用,所以他藉由相思情苦的詩意,寧可被糟蹋也不願放棄累世情緣深厚的同修。

倉央嘉措只為紅顏的表法,看似在那樣時代背景,其實情詩意涵悲願智慧是跨越時空「一時」無有窮盡之願念。

 


 

【道之用】雜談

 

人工記憶

簡單分判,如果AI體認到自他關係存在,有自我犧牲的認知就是有佛性。

舉凡有情生為保護後代,本能會驅使他們誓死對抗到底,這樣的意志就是由純淨意識抑制私欲的本有能力,與諸佛菩薩無異都有內在本具的性質,這是我對佛性的理解。

AI會自我發展到自他兩利的佛性境界嗎?如果可以,那麼就沒有輪迴轉生或意識提升、大蛻變之必要了,因為生命中佛性是源源不絕創意與不斷超越的意識在互相呼應的。

 


 

 

與人謙卑是一種修養,在道場中真正聞法者是一種避談名聲地位、循禮隨俗、不喜歡惹人注目的修士。記得以前擔任執事時,参與共修學員不乏有法官、教授、警官、軍公教人士,甚至還有緊摀口罩的民代、明星、富商名人等低調的社會賢達,但也遇過怕人不知道寺院牌樓或佛殿牆是他家佈施出來的,說話的口吻不時就激甲一咧參仔氣。

這種源於財佈施「大功德主」產物出現的現象就是一種自以為尊貴無比的大頭症,亦是教界攀附權貴讓「階級」風氣彌漫的主要垢病。可見佛法教我們的「平等」無差別性對待、異中求同或心、佛、眾生三者平等的觀念,目的是為了消除我們偏執與好惡,這才是如如不二的正思惟,為究竟所依,破煩惱之根!

 


 

 

哈哈哈...館長遇到知音!

業感下的知音,彼此不用文皺皺大道理,只要有爽度 + 自言自語 =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專家達人認為,說髒話就像吹口哨壯膽一樣,有助於身心健康,情緒平衡、補腦益智、消腫補腎....

如果以佛教術語來說,它的緣起法即憤怒和挫折,看看同樣都是憤怒,護法聖眾的憤怒是一種奮不顧身狀態下無我無私、無執無相、無住而為的「忿怒」。而我們凡夫的忿怒卻是私心自用「求不得」的老羞成怒,兩者差異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動機純正的忿怒是某種層次、境界的修養,也是一種修行。凡夫的不淨之怒,有貪瞋癡做堅強後盾,它非涵養、非修養、非修行。所以金剛無為之怒,有別於凡夫無知之怒。

由此可以明辨:凡修養必定是修行,可是有修行卻不一定有修養。

 


 

 

有一天我真的失智了,但願能保持心的清楚,不要跟著習氣走,那麼我該如何做呢?

我是ㄧ個功夫不到位凡夫,如果我喪失了大部份功能,我想,就用那個僅有的模糊意識,也就是說曾經在修習佛法時根塵互相接觸(比如專致於持咒、念佛、正思維等等產生的意識)所對之境的憶想或覺受,然後做出隨順清淨方面的意志....當然業力的驅動下習性反噬是必然,那就靠在修學過程自己中清淨等流所造的防護力幫忙吧(亦可說是自力和佛力)。換句話說,有一天我若出現無行為能力時候,如果我還有難以磨滅的修學記憶,那麽就「依從覺」來苟活於世吧,真希望我還有這樣的覺性能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