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咒語僅僅是語音的形式,那麼任何人、包括作奸犯科者只要能精確地模仿咒語的發音,就能達到修行者所期望的效果,甚至能驅使鬼神或顯現神通。然而,這明顯違背了佛教修行的根本原理。
圖文出自一位密乘阿闍黎的臉書,阿闍黎的說法涉及對真言咒語以及修持的有效性提出質疑,特別是針對唐密中的咒語,他認為「毫無威力,更無法安撫鬼神,金剛護法不臨」。若這樣的說法從理路和實修來進行檢驗,穢跡行者你認為說得通嗎?
● 理路檢驗
佛教中的咒語(真言)被認為具有深刻的力量,但其力量不僅僅來自語言本身,而是來自持咒者的心、意念以及與法界的相應。正如《金剛經》所言,法應無住,咒語的力量來自於心的清淨和正確的發願,而非僅僅依賴於音韻的精準發音。若是咒語的力量單單依賴發音準確與否,那麼只要具備語言能力的人,無論其修行境界如何,皆能發揮咒語的威力,這顯然與佛法的根本精神不符。
根據大乘佛教的核心教義,修行的根本在於智慧與慈悲的相應,心性與佛法的統一。因此,真正決定咒語是否有效力的關鍵,在於修持者的定力、智慧、清淨心,以及他對於法的深刻理解和修行,而非單純依靠語音的精準度。
同時,密乘強調師承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修行者未能依止具足德行的上師傳承或遵循法脈,那麼即便精通梵音,其修持也難以相應。因此,從理路上來說,聲音的精準固然有其傳統價值,但它並不是咒語威力的唯一或最根本的來源。
● 實修檢驗
實修中,很多漢傳佛教徒以心靈純淨、戒律持守以及發自內心的慈悲修持咒語,仍然能產生強大的護法感應與功德。例如《楞嚴咒》被視為非常強大的護身咒,許多修行者雖然不一定精通梵文,但通過虔誠的修持,依然感受到護法神的護佑。
同時,密教的修持要求修行者對於自己所持的咒語具足信心,這種信心和心力的聚焦能放大及增強修行的效果。因此,咒語的威力實際上並不僅限於音韻上的準確性,而在於修行者內心的發願與法界的相應。
● 音韻思辯
將師承的咒音與功德完整拷貝到自身的實踐中,這正是修行者藉由傳承與心法相應的具體表現。音韻作為法脈的連接,不僅僅是聲音的表達,更是法脈能量的承載體。每一位上師在持咒時,通過他們的修證與行願,賦予咒音特定的能量與加持。因此,依止上師持咒的音韻,能幫助弟子與上師、與傳承中的本尊深刻相應,其重要性有以下幾個層面:
音韻作為心法的表達:每一句咒語、每一個音韻,都是上師長久修行的心法結晶。當你以上師的咒音來持誦,實際上是在與上師的修行成果相應,這是一個能量與智慧的傳遞。
音韻作為法脈的連接:音韻的傳承不僅是一種外在的模仿,而是內在的心靈連結。上師的音韻,承載了他在傳承中所獲得的加持力,弟子通過學習這些音韻,實際上是在重新連接整個法脈的力量。
相應的實現:正如行者所體會的,當修行的懈怠心、習氣開始浮現時,透過與上師的咒音相應,能幫助你穩定心志,重新找回精進的動力。這種相應來自對上師的深信和依止,也來自對咒語心法的內在體悟。
● 心聲合一
綜合來看,這位阿闍黎大德護法心切,其立意固然值得我們省思,但觀點似有一定的局限,可能過於強調音韻精準,而忽略了佛法的核心——心的力量。從大乘佛教及密宗的實修觀點來看,咒語的力量來自於修持者的清淨心、定慧雙運、以及與佛法的深刻契合,音韻精準固然重要,但並非絕對。若一個修行者心地清淨,精進修行,咒語即使不完全精準,也依然可以發揮作用。所以真言或陀羅尼並不是單純的語音或符號,而是藉由「語音」、「心識」和「法界」的交互作用,達到修行上的效果。正如模仿醫師開處方的阿貓阿狗不可能醫治病患一樣,因為他們缺乏內在的醫學知識和慈悲心。
我們穢跡行者可以將咒語的作用視為一種「心聲合一」的過程,即語音形式與心識力量的結合,形成一種動態的相互依存關係。若僅依賴語音形式,而無正念、無願心、無智慧,則這種持咒便如空洞的聲音,無法對法界產生實質影響。這種義理上的辨正關係我們必須挺身而出作出應有的批判,否則我們學唐密大法白學了。我之所以刻意指出觀點不具足之處,只是希望我們行者能互相提醒,互相勉勵,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