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有解、證之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

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逼拶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

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

恭錄自《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二

───佛子諦聽───

54424832_2044987168869991_3728068356373217280_n.jpg

 


 

『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這段文,讓我想起《孟子》裡有一段話,意思說:

有辯士問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是不是禮?」

孟子說:「是的」

辯士又問:「如果嫂子掉在水裡,那該不該用手去拉她?」

孟子說:「嫂子掉到水裡不去拉,豈不變了沒人性的豺狼!男女不親手遞接東西,是常禮;嫂子掉到水裡用手去拉她,這是一時權宜的辦法啊!」

辯士說:「如今,天下已經溺於水中,先生卻不出手相援,這是甚麼緣故呢?」

孟子說:「天下溺於水中,用正道援救他們;嫂嫂溺水,用手援救即可,照你這樣講,難道你是要我捨棄正道,用手援救天下嗎?」

由此可見,我們凡夫追求佛法正見,都有潛在的喜好跟執著,多少都是帶著特殊的感性。但最怕便是聞法思惟時候,自以為很懂,照著自己的角度來理解,事實上極可能不了解背後的意涵或者根本錯離本意;換句話說,最可怕的就是誤將「相似」當作永恆的真理。如是知見、如此佛法真的可靠嗎?

至於什麼是「真參實悟」....古德聖賢的清淨境界已經超越語言、邏輯真理,我心不切,沒能力參,但不可不學! 

孟子《離婁上》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由上所衍生出來的思辯模式,我們不妨將「不說僧過惡」的概念套入其中,可做為進一步探討佛理知見上「正知」與「相似」之間,需要關注與迷思凸顯出來的問題。

舉例如下:

有在家人問僧人說:「僧俗有別是不是戒規?」

僧人說:「是的」

在家人又問:「如果熟識的出家人在伽藍內恣行淫欲,那該不該採取適當的手段譴責他?」

僧人說:「熟識的出家人犯淫戒,毀人戒體,已經嚴重敗壞佛教形象讓佛門蒙羞,如果知情者不進行止惡,那豈不變成姑息遷就的佛門敗類!僧俗有別,讓在家人不涉僧人是非過惡,目的是維護佛門的清淨,是傳統的戒規;在家人舉僧過,藉由適當方式加以施壓及譴責,這是為護法護教的一時權宜辦法啊!」

在家人說:「如今,佛門各種亂象叢生,弊病層出不窮,引發檢討聲浪,包括知情僧眾與你,卻不敢勇於出面譴責,這是甚麼緣故呢?」

僧人說:「佛門隱藏着諸多弊病,要用業因果報的佛理和世法準則給予他們不斷教化;熟識的出家人犯淫戒毀人戒體,適當譴責即可,照你這樣講,難道你是要我捨棄一切世出世間正理,用「潑婦罵街」當眾謾罵方式或見到人就罵,來教育那些破戒僧人嗎?」

最後再來回顧祂慈悲囑咐叮嚀之真實語,不妨停在這種體證模式,細細回甘祂的修行體驗: 

『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祂只是證悟、體現,繼而向後世有緣人宣說而已。祂,雖然離我們的世代甚遠,但真理並沒有減少一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