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選語錄:忍他、讓他、不理他、以後看他,並非通用。

初學佛的公司老闆,是因為創意發明而開了間二百名員工的公司。他得知有人模仿了他的發明,所以來請教大師。大師就以寒山、拾得語錄勸他:忍他、讓他、不理他、以後看他。

後來模仿他的產品的人申請了專利,反過來告他,最後他只好關廠遣散員工。於是,他跟隨了大師出家了。尤其他相信大師說的:我已經等你三年了。

―― 台灣佛教正見學會/武烈王 ――

 


 

寒山問拾得曰:「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注意喔,這裡頭公案對境形式是「一對一」,絕不是「一對多」,這前提搞清楚就不至於誤解佛理。

因為凡涉及私領域之忍辱行為,都只是個人信、解、行、證過程中修養自己不去執著。首重「心」的體認,但與體認佛法正理的「修行」並不是同一件事。試想如果台灣像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屠殺平民一樣的遭遇,顢頇的學佛人混亂了正知正見,置同島生命利益於不顧,然後束手無策提倡「戒殺」任人擺佈。這樣的不作為「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這是哪門子歪理啊!這算哪門子「修行」?

如果對修行真的融會貫通,我想內心真正的感受與想法,只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涵義吧!

那麼,怎麼表法?

唯有以殺止殺!

如果「修養」僅屬於自身私領域,沒有影響到眾人公領域當面對羞辱時能夠發揮應有的涵養及行持,這確實就是「工夫」,也可以稱為調伏心性之「修行」。可是一旦「修養」涉及到大眾公領域,當自己的原則變成眾人的矛盾和困擾時,此時「對的事」不見得就是正知見,說明白一點,這僅是個人心量與涵養之堅持,並不是如實知、如實見之「修行」。

4cd853531d66fe33eacddafb63720e25.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真心 思惟 覺性 智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