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解讀為不能評論僧侶的觀點,這就是將「讚」與「辯」視為極端對立後的誤解。

事實上,佛法在歷史上燦爛發展的時代、恰巧是各大師辯論不止的時代,不論是在印度佛教的空有之辯、藏傳的各派之辯、或漢傳禪宗的南北之辯幾乎都是如此;沒有辯論過程的佛教,就死氣沈沈到一種極致、何來「 興」可言?

還是,這裡的「興」不是指佛法教義與實修的興盛,而是世俗上「更被接受」的「興」?

其次,「辯論」不代表壁壘分明的誹謗:藏傳佛教中,有大量的大師之間針對觀點互相辯證、同時又互相讚嘆對方的事蹟,比如第八世大寶法王曾嚴厲批判宗喀巴大師的空性理解,但也寫過不少宗喀巴大師的讚文。

任何成熟理智的人,都能分清「學術辯論」跟「人格讚譽」是兩件事情,一聽到人家要辯論觀點、就覺得是要全面否定的誹謗詆毀,其實就是受到那套前現代威權主義體制思維所影響的結果,很不佛。

--羅卓仁謙--

 


 

● 謗←→批評+批判+無感+盲從+隨喜←→讚

←→(@@)+(批評、評論)+(評判、指責)+(無感、鄉愿)+(理盲、傲慢)+(濫情、隨喜)+(@@)←→

且看「謗」與「讚」兩者不相容、不窮盡的邏輯關係。

試問,一句「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或許是直率表達,或許會被當成「不毀謗」的訊息來解讀。但是不毁謗「領域」事實上還還包含其他類型的評論與主張,並不是認知上已窮盡之局限。因此主張「不毀謗」只是廣義化的概念,並不是唯一可能的結果。打個簡單的比方,阿美長的漂亮,我們可以推導她一定是不醜、不難看、耐看、好看,甚至驚豔這類必備條件存在。

學佛人你是選擇好惡之心來解讀,還是嘗試從邏輯導出如理思惟?

4dcdc34e77f282e57f456db34c29deac.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真心 思惟 覺性 邏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