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每次到圓通寺,我總是在安寧又幽靜的寮房處佇足欣賞甚久,享受寺院石砌牆的静定之美,就像這首古詩之禪意,畫面清新淡雅,心境所緣皆有其意義。這就好比心境安定下來,在繫緣觀境的過程中「制心」情景交融之體驗。

277561593_2161659334003191_6959374410220268530_n.jpg

雨後的圓通寺

 


 

這類心靈雞湯不算真知灼見,倒也是不無道理,只能說是世間善法。試想凡是世間善法,一旦切入「凡心」或「佛心」觀點,最後結果會變成什麼樣子?

世間善法+凡心(迷情妄執)=執苦為樂

世間善法+佛心(執迷既破)=知苦了苦

277651828_2161669527335505_4451172105576022_n.jpg

一個「孝」字,不妨切入凡心或佛心看看,感覺、感悟已故的至親或我們師父欽因,哪一種念恩才能令我們常樂安定?

其實有些道理必須自己悟出來

 


 

這影片看了一定會難過,不過這裡頭因果現象,有各個環節相互牽制與互為影響。例如沒有前行的轉身和停滯,或許滑倒不致於摔山谷;如果沒有轉身禮讓的動作就不會觸發致命偏滑的角度;而那個摔落山谷人腳底下的階坡,之前若少了苔蘚滋生亦可能改變踏滑的發生....

由此不難看出,一切事皆互為緣起並同時互作相應,而我們經由這些種種的觀察或經驗,「也就是每件事情發生都有它的理由,但是一切似無真實狀態」,而透過我們逐步析法入空,能讓人更了解現象界的緣起法。所以說,當下要不要存有「念佛」的覺照或「二六時中」的攝持散亂?

緣起正念會帶來轉機,以及演變為不可思議之善妙加持和變化,一直是我想分享的觀念。

 


 

275079063_2142201732615618_8405648477614500600_n.jpg

「盛怒時不要說話,否則說出的話,往往是最傷人的。」這句話沒有錯,不僅邏輯正確,而且是明理深悟之事修。若人不入心不是問題,依教行持準沒錯,呵!

「人話多是因為心不平,心平則無話可說」此話從語意來看倒也是沒問題,可是一旦深入其義及分析其是不是可靠的真理,就會發現其中存在牽強附會和似是而非的觀念。這句話以邏輯來說,人話多是因為心不平,然而心平則一定話不多,重點是「不是無話可說」。因為「不多」並不是一種無語和默然,而是需要慎思明辨的狀態下該說則說,或是應機應緣後的適時而說。當然沒有觸發任何機緣,則必然沒有對待分別,也必定會無話可說。但「無話可說」是為了維持內心最起碼的平靜,與「該說則說、適時而說」於適應眾緣之同時是必要的。因為該說的時候卻不說叫做沒原則、鄉愿、隱瞞;而不該說的時候卻貿然開口叫做心思複雜、妄生分別、攀緣外境。總而言之,說與不說的決定權都在「智慧觀照」!

呵!很多情況,真理往往被謬誤所隱藏。

275296076_2144767755692349_6977609676325428610_n.jpg

盛怒時何止會傷人,連字都會寫錯。

 


 

273649878_5124268800919469_3947101556784692129_n.jpg

鏟奸除惡的時候能夠除惡必笑──那叫承擔

對治惡習的時候能夠強顏苦笑──那叫安忍

對於聞思修的時候能夠不搞笑──那叫真修

與佛談天的時候還能捻花一笑──那叫佛子

嘿嘿!

 


 

出家人脫離俗世以相表法,如果那件僧衣「舞動飄逸」蘊含世俗化意象與意境,那也只是形式上遠離紅塵,未必内在的六根既成清淨或存有脫俗的清醒意識。不管僧人「以相表法」想表達忘我的境界也好,還是什麼境界也好,試問,難道舞僧帶給眾生美感意識中,沒有被塵世美所眷戀和勾起一絲絲的難捨嗎?

這樣的脫俗禪意僅只是身語美學而已,在絕美的夢幻中「看相」,而不是常寂清淨「看心」的寂照美學。

眾生對於佛法、世間法的體悟都有所不同,僧舞欲傳達了義的佛法又淨而不染,確實很難做到!想想看佛用蓮花來表法,啟發眾生自性有勾起眾生一絲絲凡情欲念嗎?

那件僧衣是以種種善巧示現莊嚴,但絕不是「飄逸」在感官欲樂中。

如果修行離不開「同時做很多事」,那叫做雜耍;如果武功和佛法相遇,佛門中人除了力求表現外沒有其他含義,那叫做「叢林情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