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為用:將真誠發揮到極致】

 

探究「真心」的過程,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細細體會那一刻內心的純淨與無染,尤其是當真心為用時,我們能感受到那種超越二元對立的狀態。這種心理變化並非來自外在強加的戒律或規範,而是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如同陽光透過雲層照亮心靈的每一個角落。以下通過幾個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分析這種細微的心理變化。

例子一:救人於險境中的無我境界

想像一個情境,一個人突然掉入湍急的河流中,周圍的人群中有人奮不顧身地跳入水中救人。這時,這位救人的人可能並未考慮自己的安危,內心也沒有任何猶豫或考量,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要救助眼前的生命。在這一瞬間,他已經超越了自我的界限,不再受限於「我是否能成功」「我是否會遇險」這些念頭,而是完全投入到救人的行動中。這便是真心為用的一個實際表現。

此時的心理變化是微妙而深刻的。當真心被激發到極致,內心的雜妄——如恐懼、疑慮、自我保護等——在這一刻全部消失。這並非一種強迫或壓抑,而是一種自然的昇華,所有的念頭都被一種純粹的、無私的願力所取代,整個人的行為因此變得純粹且無我。

這種狀態不僅僅是無私,更是一種「無我」的體驗。在佛教中,這正是超越二元對立的典型例子——不再有救助者與被救者的分別,而只是一種純粹的慈悲行動。這樣的行動,也正是中道智慧的體現,既不偏於恐懼,也不陷於感性,而是處於真心與如理的完美融合。

例子二:藝術創作中的全然投入

另一個例子可以從藝術創作中找到。一位畫家在創作時,完全投入於畫布前,時間與空間的感知都似乎消失了。他並沒有特意去控制自己的筆觸或刻意追求某種效果,而是任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通過手中的畫筆自然流露出來。在這一過程中,畫家無需思考或計劃,所有的技法和經驗都在真心為用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地運作,整個創作過程成為一種無思無慮、無私無我的狀態。這樣的創作體驗,同樣是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心靈狀態。畫家與畫布之間不再是分離的,而是合二為一的整體,他的內心沒有任何雜念或分別,只有真心的純粹流動。這一刻,藝術的創作已不再僅僅是技藝的展現,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心靈表達,這種表達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完全超越了技法與結果的對立。

例子三:持咒與耳根圓通的兩者殊同之處

當我們攝心持咒時,與畫家全然投入於創作的狀態其實有著相似的本質。持咒者在專注於一個音聲、一個字或一句咒語時,心念逐漸凝聚到一點,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內心始終不動,單純且專一地持守著這個聲音。隨著持咒過程的深入,持咒者不再是單純地重複咒語,而是讓咒語與心靈合二為一,進入一種無思無慮、無私無我的狀態。這時,持咒不再僅僅是唸誦而已,而是心靈的深層次表達,讓真心通過咒語的持誦自然流露。同樣的情況也可以在「耳根圓通」的修持中找到。根據《楞嚴經》,耳根圓通指的是透過專注於聲音的聽聞,逐漸達到心無旁騖的境地,進而反聞自性,最終入於不生不滅的真如境界。在這個過程中,修行人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聽覺上,聽內心的聲音,而不是外界的雜音。隨著專注的加深,耳根的聞性與聽覺的對象不再是分離的,二者合而為一,最終超越了聽與不聽、內與外的二元對立,達到真心流動的境界。這與救人於險境以及畫家創作如出一轍——無需刻意控制或分別,一切都在真心的自然流動中發生。

真心為用的內在變化:從無私到無我

在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真心為用時的一種特殊心理變化:從無私到無我。無私是一種真誠的奉獻精神,內心專注於他者或某種目標;而無我是進一步的昇華,是徹底放下自我與他者的分別,心無雜染,行為自然流露。當真心被推至極致,這種無我境界便會自然顯現,所有的二元對立——自我與他者、主觀與客觀、恐懼與希望——都在真心的光照下被超越。

這種心理變化並不是突然而至,而是通過修行和深度的自我探究逐漸培養出來的。當一個人不斷地淨化自己的心念,並在日常生活中反覆實踐真心為用的原則,他就能夠越來越多地體驗到這種無私無我的狀態。最終,這種狀態不再是僅在特定情境下偶然出現的,而是成為一種常態,內心的真誠與智慧相互融合,達到一種不動不搖的「自由意志」,這正是真心為用的最高境界。

 

【真心為用:將真誠發揮到極致】

 

當真誠展現無私無我,這時候開始與智慧融合,就像藝術創作中全然投入狀態下自然映現出「真善美」境界,這就是我想探討重點:「真善美」與「如理智慧」的共通性。

「真善美」在藝術創作中的體現,與「如理智慧」之間的共通性可以從多個層面來驗證:

● 真:真誠與真理的融通

在藝術中,「真」代表的是一種真誠、真實的表達,這是創作者內心最本質的流露。這種真誠的展現,源於創作者的真心,而真心又與佛教中的「如理」密切相關。「如理」要求我們不被虛妄所惑,能夠在世俗的表象中看見真理。在創作過程中,當一位藝術家全然投入,並真誠地表達內心的感受與思想時,這一過程便是一種對真理的揭示。換句話說,藝術的「真」即是對「如理智慧」的一種具象化,它將抽象的真理轉化為具體的形式,並通過創作與觀者共享。

● 善:慈悲與智慧的交融

「善」在藝術中體現為一種和諧與慈悲的力量,這力量使作品能夠感動人心、喚起內在的良善。這與佛教中的智慧是密不可分的,因為真正的智慧必然包含慈悲,而真正的慈悲也必須依智慧而行。在藝術創作中,當一位藝術家內心充滿慈悲,並以智慧引導創作時,作品自然會散發出一種善的光輝,這種光輝不僅僅是在形式上的美,而是深層次的感動力。這種善的力量能夠引導觀者進入一種內在的平和與寧靜,這與「如理智慧」所追求的心靈解脫與自在是一致的。

● 美:和諧與中道的體現

「美」則是在藝術中呈現出來的和諧與平衡,這與佛教的中道思想相呼應。中道講求的是不偏不倚,既不陷入極端的感性,也不僅僅停留於理智的冷漠,而是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種平衡在藝術創作中往往表現為作品的整體和諧感,無論是在色彩、構圖,還是情感表達上,都能夠達到一種自然的平衡,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安定與美感。這種美的表現,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讓人感受到世界的和諧與統一,這正是「如理智慧」在美學上的體現。

● 創作的無我境界:真心與智慧的統一

在藝術創作中,當創作者達到無我境界時,真心自然流露,智慧也會隨之展現。這種狀態下,創作已不再是有意識的控制,而是一種順應內心的自然表達,這種表達既是「真善美」的具體體現,也是「如理智慧」的實踐。當真心與智慧融為一體,創作出的作品不僅真實地反映了內心的情感,也能夠啟發觀者,讓他們從中領悟到深層的智慧與慈悲。這種創作過程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一種心靈的修行,通過藝術將內在的智慧和真理呈現給世界。

● 藝術中的「真善美」與「如理智慧」的共通性

總結來說,藝術中的「真善美」與佛教中的「如理智慧」是相輔相成的。真誠的表達(真)、和諧的善念(善)以及平衡的美感(美),正是智慧在藝術中的具象化表現。當創作者以真心為用,並與如理智慧相融合時,所創作出的作品不僅具備藝術的感染力,也能夠在觀者心中種下智慧的種子,讓他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感受到內心的平和與真理的光輝。這種共通性,揭示了藝術與修行的內在聯繫,並展示了「真善美」與「如理智慧」在精神層面上的統一與和諧。

 

【真心為用:將真誠發揮到極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