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五戒要吃素嗎?】


受持五戒,並沒規定要吃素。

五戒屬於聲聞法的範疇,大乘菩薩戒,才有制定不吃眾生肉的戒條。

但是起碼要鼓勵自己吃「三淨肉」:

一、「不見殺」:不親自看到宰殺過程。

二、「不聞殺」:不親耳聽殺生與動物哀嚎的聲音。

三、「不疑為己殺」:不食用專門準備給自己的肉。

持不殺戒的佛子,應該避免到"土雞城"、"現宰海鮮"等屬性的餐廳,現場挑選、宰殺。以及避免朋友聚會時,專門為自己宰殺動物。

三淨肉的內涵,在於「不直接性」跟眾生結下惡緣,見殺、聞殺、為己殺,讓彼此結下的惡緣特別深重!

若能夠慢慢從吃初一、十五,或六齋日、或十齋日,或是每天至少一餐吃素,不但能夠身心健康,促進地球環保,更能夠長養慈悲心,健康長壽。無形中,也減少結惡緣,是「消業障」最實際的行動!

2016年3月26日

───佛子諦聽───

 

或問:南傳國家僧人不也是可以吃肉?

答:南傳國家出家人是因為日中一食而且托缽乞食,對於信徒的供養物不加簡擇,趣得支身,以除飢渴,以慚愧心平等受食,只為了能夠維持每日修道的體力罷了。


而在比丘戒律當中,佛陀也是制定不可殺生,不可故斷畜生命等等等。至於在家人,佛陀也是鼓勵至少能吃三淨肉,不要親自宰殺。而大乘菩薩道更將此精神發揮出來,不得食肉、鼓勵放生、為眾生說法等等。佛陀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的理念,可見一斑。

因此,功德並不是一種恩賜、禮物。相反的,功德只是一種具有方向性、卻極為平凡的行為而已。

因為我們原本對生命錯誤的認知,所以我們會做很多不尊重生命、不愛護生命的行為。因為這樣,所以我們造很多業、吃很多苦卻不自覺。

「功德」一詞的安立,就是讓我們學習尊重與愛護。因此,生活中不管大大小小,只要源自這一份發心,本身就有功德,而且與放生的功德平等平等。例如發心吃素、做環保、減少汙染、以及積極支持相關的活動,隨喜他人等等。也包含了隨緣而有智慧的放生,讓生命免於刀下之苦,回到適合他的環境,這本身也是一種功德。或者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整車要被載去屠宰的豬隻、雞隻,自己也能發一念虔誠祝福之心,以佛號經咒與之結緣,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既然稱為眾生,就不僅限於物命一類,因此對於鬼道我們可以學習施食,以經咒力、佛菩薩加持力,讓他們解除飢渴之苦。對於人道,能夠從自己家人、同事做起,減少對立、嗔怒、報復、加害,多一些尊重、互信。

放生,就是護念身邊的人,放「原本被煩惱禁錮的心」重生。

放生,就是不忍眾生受苦,放「原本受業力逼迫的刀兵苦難」重生。

2018年7月4日 

───佛子諦聽───

 

佛陀戒律沒有規定要吃素?

「乞食」本身是具有非常殊勝而尊貴的意義,一來對於眾生給予的飲食不加簡擇,尚且不分別好壞,何況分別是不是肉食?二來與眾生接觸、隨緣教化眾生,以法布施回饋眾生。


佛世時,佛陀之所以開許比丘食肉,便是由於這一個原因。比丘們是靠著托缽乞食,並且過著日中一食的生活,因此,比丘一詞,約修因稱為「乞士」,論證果則稱為「應供」。

另外一個原因,是佛陀出世示現成等正覺後,無論是制戒、或者建立僧伽生活規範,都一定是順著緣起而發起,絕對不是無端端、心血來潮,突然叫弟子要如何。必定是眾生有煩惱過患生起時,佛陀便給予對應的法藥,目的是讓大家清楚意義,另外也可避免被世人譏嫌,毀謗佛陀自稱成等正覺,卻特立獨行、標新立異,是否悉達多有其他目的嗎?...因此,佛陀於聲聞律當中,並未特別禁止比丘吃肉,而是托到什麼就吃什麼。

但是從聲聞律中,其實處處都可以看到佛陀護念眾生、不忍傷害眾生的戒法。例如喝水時必須要用濾水囊,擔心傷到溪河裡的眾生。又者比丘裝針的器具,佛陀也制定不可以用動物的骨頭、牙齒、角等等製作,甚至在上面雕刻裝飾,一方面不讓比丘生起貪愛之心,另一方面便是善護眾生的慈悲用心所在。至於名列比丘重戒的「大殺戒」,就更不待言了。

也因此,佛陀後來觀察弟子們因緣逐漸成熟,便開始宣講大乘經律,直暢本懷。如同爸爸對小孩的教育必定有他的起承轉合,前面的鋪陳用心,就是為了最後讓孩子了解父親的真正心意,完成家業的傳承。

因此,在大乘經中,佛陀處處提到大乘佛子「不食眾生肉」。乃至《梵網經》中,佛陀更明確制定「不食肉戒」。

因此,對於只受持聲聞戒的比丘,可以說,佛陀是沒有規定要吃素。但是如果是有受過菩薩戒的「菩薩比丘」,則必須持守「不食肉戒」。

2016年3月26日 

───佛子諦聽───

 

出家人到底吃葷還是吃素,跟「什麼傳」沒有關係,而是跟「受什麼戒」有關。

聲聞戒並沒有明確提到不食肉,佛世時比丘也是托缽乞食,對飲食好壞不分別。而且當時環境貧困,「魚、肉、乳酪」都是屬於好的美食佳餚,比丘戒中也有規定比丘不得私心向施主乞討這些好食,以免被譏嫌。


好的飲食一般老百姓就很難得吃到了,如果再挑剔,勢必造成譏嫌。而且當時修道風氣濃厚,如果一開始就規定不食肉,必定會讓人覺得釋子為何都特立獨行,是不是別有企圖!?就如同提婆達多制定的法當中,就有「終身不吃魚肉」,卻是被世尊批判為邪法。正是因為他特立獨行、無助於當時修道增上的緣故。如果沒有正見引導,甚至反而成為一種戒禁取見。

偶然間看到某號稱捍衛佛教的俠士,如果看到有人批評南傳僧人吃肉,便告訴大家:佛陀是沒有規定要吃素的。如果又看到穿長衫的北傳僧人去吃肉,又說僧人不應該“食眾生肉”...

其實說穿了,根本不清楚戒律,卻又要站在「裁決者」的角度,胡亂判罪。對於傳承,其實內心也早有自己的一套好惡標準,但是如果遇到自己無法解釋的部分,也只能「跳躍式」的亂引、亂解釋。不但無助於正法、正戒的宣導,反而模糊視聽。

講到最後,都只是為了批判而批判,只要看到出家人,便用自己的標準去大肆批評,鼓動人心。表面上是打著捍衛佛教,實際上卻是一直搧動著大家的情緒,在無知的狀況下,便胡亂批評三寶、批評佛教。此絕非佛門之幸...

一個法要能在一個地區深耕發展,必然會與地方風氣有關係。然而背後必然都有「律藏」作為依據,這是「底限」。吃素或吃葷,也是跟戒律有關,而不是一概而論,一竿子打翻整艘船。

受什麼戒,是跟發心有關。從發心、持戒,作為日常生活的攝修規範,這都必須有律藏作為依據。俗人如果不懂,可以儘管請教受學的師長,而不是自己當起「在家佛門律師」,隨便亂審判。三寶當中,如果缺一或缺二,根本稱不上「三寶弟子」。

佛陀心思的精細度,遍佈在遺留下來,浩瀚而龐大的經律論當中。要敢議論一個法,自己至少也要明白前因後果。縱然出家數十年、一甲子的律師大德們,也都是小心翼翼,凡所言說,必定有所依據。這樣的態度,不是為了別的,而是在善護眾生的法身慧命。

這不是葷素的問題,也不是傳承的問題。而是評論者自己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是站在什麼立場?所說的話是否皆有所本?

2018年9月20日

───佛子諦聽───

64951874_2524508354247756_5436533585681055744_n.jpg

 


 

佛陀住世時一生為眾生示現因果教育,因果是佛教的核心思想。雖然當時僧人托缽乞食方式無分別心,也不執著,更沒有飲食上的好惡與選擇權,所以在特殊因緣下允許托缽乞食可以食肉,但只允許被動的接受,不允許僧人嗜肉味而主動索取。然而卻因為食肉牽涉到任何生命被殺害都要付出因果代價,故這裡頭「食肉」跟「殺生」常互為因果關係,兩者之間隱存著業因和果報的影響力,面對這樣一個現象和處境,對當時僧人來說指的就是托缽乞食沒有選擇的餘地。但另一方面來看,卻也意味著生命並不是為我而死的,所以牠之死,不是為我而被殺,因此在因果律之下,會因為證果成就的應供僧人或乞食僧人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而使其轉變業緣,並且在未來的生命輪迴裡,成為將來得渡的因緣,故無過失。


回過頭看看現代佛弟子,有些人學佛以後雖然慈心不殺,也修十善業,但重點是真實世界裡還是有為數不少人貪戀食肉美味。雖然食肉之人沒有親手殺生,但由於食肉必須殺生,導致了許多人及行業造了殺業,從而使自己間接加害了各種生命。像這樣的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所殺,並不代表沒有因果關係,而是必須負擔一部分殺業,這都是屬於「間接殺業 」。因此當大魚大肉之際,在被動與主動之間,我們最好看清事實,適當釐清一些因果觀念,跳脫「 主動」的食肉欲望才好!

自己思惟,自己行動,自己決定,這一切都是通過自己的身、語、意的抉擇後而奠定的。選擇素食或葷食,不管做了什麼決定,對於學佛之增進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而是在於是否了解自己的本性,讓本性做為響導,從而斷惡趨向清淨解脫,學會如何使自己心安和無愧,如此而已。

一切法都是以斷惡修善為開始,但是不同的途徑,成就難易、快慢有別,您怎樣選擇呢?

 


 

以下是以佛教立場作論證,有助釐清學佛人到底吃葷還是吃素之爭議

凡是學佛人有慈悲心

凡是戒殺而選擇素食者是學佛人
-----------------------------
凡是戒殺而選擇素食者有慈悲心

有些有慈悲心都是素食者

凡是有慈悲心不一定是素食者

 

凡是持不殺戒是學佛人

凡是不忍生命被殺害而選擇不食肉是持不殺生戒
---------------------------------
凡是不食肉是學佛人

凡是(全部)學佛人一定是不食肉 → 錯誤

有些學佛人是不食肉 → 正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cool 的頭像
    Becool

    Becool的部落格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