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濤法師白話譯/王勇恭誦

乙、明對治習氣

白話譯文:

○ 100.瞋心,就是看到不順心的境界而生起嗔恨之心。富貴人多數瞋恚心重。因為事事如意,有人侍奉服務。稍微有一點違忤之事就會生起瞋恨心,發脾氣。輕的說些難聽的話,重的就會用鞭子棍子打人。只要自己舒服就行,不管別人傷不傷心。另外,瞋心一起對別人沒好處,對自己也有害處。輕的會感到心煩意躁,重的會使肝目受傷。必須讓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那麼疾病消除,福壽增加。曾經古印度有位阿耆達王,他一生奉守佛法,堅持五戒。臨終時因為侍者拿著白拂驅趕蒼蠅,時間長了侍者有點昏沉疲倦,讓白拂掉到阿耆達王的臉上。于是他心生瞋恨,隨即命終。就是因為這一念嗔恨心的緣故,于是受蟒蛇之身。因為他過去世有福德力,還能知道自己墮落蟒蛇的原因。于是求助沙門給他說三皈五戒。隨即他脫離蟒蛇之身,生於天上。由此可以知道瞋心的害處非常大。《華嚴經》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古大德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學菩薩道,忍辱護瞋心。如來讓多瞋眾生作慈悲觀,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然是過去父母,則當念過去世他對我的生育恩德,慚愧不能酬報。哪能因為一點小不如意便懷憤怒呢?既然一切眾生是未來諸佛,將來必當廣度眾生。如果我的生死不了,我尚且希望他來度脫我。怎麼敢因為一點點不如意的事情就生瞋恚心呢?即便是喪身失命,也只有生歡喜心,不生瞋恨心。所以菩薩舍頭目髓腦時,都是把來求自己的人看作善知識,當做恩人,有他們來成就我無上菩提道的想法。你看看《華嚴經?十回向品》自然會知道。另外我們的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只因為我們迷背了本心,執著地堅持自己的見解。那麼一切因緣之法全部看成對待之法。好像箭靶子既然樹立,萬箭便有了齊發的目標。假如知道我們的真心原本就是佛心,佛心空無所有。好像和虛空一樣,森羅萬象無不包括。也和大海一樣,百川眾流無不納受。像天空普遍覆寫一切,像大地均等地擎持萬物,天地不以普蓋均擎自認為有德行。我如果因為小的拂逆便生瞋恚心。難道不是自己縮小心量,自己喪失了品德。雖然我們具有佛心理體,然而我們起心動念全屬於凡情用事。把假的看成真的,將奴僕當成主人。能這樣多想想,我們是多麼慚愧啊。如果在平常的時候,經常能這樣想。就會心量廣大,無所不容了。萬物和我等同看待,不再區分彼此。逆來尚切能順受,何況小小的不如意,便去生瞋恚心呢?【雜著】四四

原文:

● 100.瞋者,見境而心起忿憎之謂。富貴之人,每多瞋恚。以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違忤,即生瞋怒。輕則惡言橫加,重則鞭杖直撲。唯取自己快意,不顧他人傷心。又瞋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躁,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昔阿耆達王,一生奉佛,堅持五戒。臨終因侍人持拂驅蠅,久之昏倦,致拂墮其面。心生瞋恨,隨即命終。因此一念,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門,為說歸戒。即脫蟒身,生於天上。是知瞋習,其害最大。《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古德云: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學菩薩道,忍辱護瞋心。如來令多瞋眾生作慈悲觀者,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過去父母,則當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豈以小不如意,便懷憤怒乎?既是未來諸佛,當必廣度眾生。倘我生死不了,尚望彼來度脫。豈但小不如意,不生瞋恚。即喪身失命,亦只生歡喜,不生瞋恨。所以菩薩舍頭目髓腦時,皆於求者,作善知識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無上菩提道想。觀《華嚴·十回向品》自知。又吾人一念心性,與佛無二。只因迷背本心,堅執我見。則一切諸緣,皆為對待。如射侯既立,則眾矢咸集矣。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佛心空無所有。猶如虛空,森羅萬象,無不包括。亦如大海,百川眾流,無不納受。如天普蓋,似地均擎,不以蓋擎自為其德。我若因小拂逆,便生瞋恚。豈非自小其量,自喪其德。雖具佛心理體,其起心動念,全屬凡情用事。認妄為真,將奴作主。如是思之,甚可慚愧。若於平時,常作是想。則心量廣大,無所不容。物我同觀,不見彼此。逆來尚能順受,況小不如意,便生瞋恚乎哉?【雜著】四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c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